中国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22个月新低。(Fotolia)
【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6月12日,中国央行发布5月金融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亿元。分析师表示,这个数据相当糟糕,为宏观经济敲响了警钟,也对当前的监管政策提出挑战。
中国央行12日公布,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5万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人民币,创22个月新低,比上年同期少3023亿元。
并且,中国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7.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中国央行的新闻稿还称,初步统计,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社会融资规模(Aggregate Financing to the Real Economy)又称社会融资总量或社会融资总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统计数据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
中金固收分析师陈健恒、但堂华等人认为,5月份金融数据中比较令人意外的是社融数据明显低于预期。今年PPP和城投平台融资收紧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放缓,对资金需求也有所减弱,是社融减弱的原因之一。
财通基金固收分析师郑良海表示,5月M2增速8.3%环比持平,虽然4月进行了降准,政策并没由此走向宽松。去杠杆背景下,缺少金融体系的货币高速周转,仅凭实体信贷,货币增速很难回归高位。
南京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浩认为,从总量数据看,信贷规模同比持平,社融规模无论同比、环比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表明信用开始收缩。非标和债券融资渠道的堵塞使得民企、地产、过剩产能行业、低等级平台这些抗风险能力差的主体面临很大的再融资风险,融资成本也已经在大幅上升。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信用萎缩之剧烈超出预期,这是之前过于猛烈和粗暴的去杠杆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市场出清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直言,5月社融数据相当糟糕,从分项数据看,表外融资除股票相对稳定外,其他几项全部大幅恶化,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大幅下降,与资管新规严控表外融资相符,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由正转负,可能一方面受到5月出台的跨省票据业务监管政策的影响,一方面与企业加速贴现有关,5月银行表内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强劲可做参考,5月企业债券融资净减434亿元,主要受到信用债发行环境恶化影响。
总体来看,5月社融数据为宏观经济敲响了警钟,也对当前的监管政策提出挑战,紧信用环境下,企业融资不足将进一步激发信用违约,继而促使金融机构收紧融资条件,带来恶性循环,处置风险的风险将会显著上升,监管政策有必要做出适度调整。
货币政策或继续推进降准,以鼓励银行投放信贷,然而负债回表缓慢、银行资本金不足等问题暂时看不到解决办法,信用风险高发也会降低信贷投放意愿。短期而言,在监管政策做出适度调整之前,经济下行预期将再起,债券市场有望受到支撑,唯一可确定的是央行此时不会冒然收紧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