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bfishadow/FLICKR/CC BY-SA)
【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振荡调整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成为市场观察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的最佳风向标。除了一些相应的货币数据外,其中有两大看点值得关注。一是9次提及去杠杆,二是首次回应缩表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6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4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6.9万亿元,同比增长6.1%。第一季度现金净投放301亿元,同比少投放1134亿元。
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30.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6592亿元,同比多减9498亿元。货币乘数为5.29,比上年末高0.27。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3%。其中,农村信用社为6.4%。
从货币派生渠道看,M2增速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逐步去杠杆的反映。M1与M2剪刀差则缩窄至8.2个百分点,延续上年8月份以来差幅缩小的趋势。
中国央行在这份货币政策报告中,“去杠杆”出现了多达9次,相较以往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显增加。其中,在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时,中国央行表示,要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
而对于去杠杆的思路,中国央行表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稳妥去杠杆,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市场化债转股。
中国央行在报告中,专门以专栏的形式发文《如何理解所谓央行“缩表”》。中国央行称,“缩表”并不一定意味著收紧银根,比如在资本流出背景下降准会产生“缩表”效应,但实际上可能是放松银根的,因此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
中国央行表示其资产负债表更为复杂,而2月和3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月末分别下降了0.3万亿元和1.1万亿元。这一次的所谓“缩表”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中国央行同时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4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中国大陆财经分析人士齐俊杰撰文认为,在其他变数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外汇增加就是扩表,只要外汇减少就会缩表。“既要债权增加,让别人都欠央行的钱,还要不能去要帐,相当于央行拿了一堆白条,然后就增加基础货币。最后结果就是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外汇也进一步流出。最后就是耗干外汇,那个时候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全是债权,负债端全是货币。”
中国经济现状与2009年很多相似之处。虽然近年来GDP数据鲜有变动,但诸多微观数据却波动巨大,诸如铁路货运量、挖掘机产销数据等在经历了2015年的大幅下滑,以及2016年的明显反弹之后,如今数值已经与2009年高点数据十分接近。这个过程中,和金融加杠杆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中共当局加大了金融去杠杆的力度,特别是在4月底中共政治局会议提及防控金融风险之后,多个金融监管部门纷纷采取行动。包括中国央行进行MPA考核、银监会10天连发7个监管文件、保监会表态进行针对性监管、证监会加大惩罚力度与严格发审程序、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等等。
一时间,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市场恐慌情绪增加。并且短期来看,金融去杠杆难免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
例如,中小银行往往比大银行更依赖于同业负债所带来的资金,而一旦资金来源达到监管警戒线,将不可避免地压缩表内外信贷,同时相应缩小委外投资的规模,进而推高市场资金成本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