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放下生死是每一种正道修炼中都必须经历的考验,这是人和神的区别。神能坦然放下生死,而人却不能。对于立志修成商佛的林尚沃,这是必须面对的。
生死考验是正法修炼必过的关
生死的考验针对不同的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取你的性命,但都关乎你所在的职业中对你人生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一旦能够舍弃为私为我之心而置生死于度外,就是进入另一个境界。
一位武士不但在沙场上不能贪生怕死,勇猛作战,战败了,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因为怕死而屈服,而应该像文天祥等义士那样从容面对,成就武士道。一位医学博士生必须杀死许多小白鼠做实验来成就学位,有了学位,他将来就有美好的生活,但因为从佛法中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宁愿放弃学位也不想再杀生,这已经是能放下生死了,后来有明白了更高境界的佛法,要是为了救更多的病人,而不是为自己的前程来做这些实验,那么这些小白鼠也是死得其所。就像韩剧《医道》里,朝鲜王朝的名医许浚,对自己的恩师柳义泰尊重备至,即使知道太医院的主管与柳义泰有过节,许浚维护老师就可能失去太医院的位置和改变奴婢命运的机会,但他还是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是在柳义泰要求他解剖遗体研究人体来为救治更多的病患时,许浚却冒天下之大不韪,解剖的恩师的遗体,成就医道。作为林尚沃这样的商人,在经商中也同样会遇到坚持原则可能就要一败涂地,从而失去自己作为商人的全部人生的考验。这样的考验,如果不能通过,就只能以自杀了断,所以程度并不比刀架在脖子上来的差。
在林尚沃走入商界时,石崇大师已经凭借自己佛法修炼中修出的宿命通,预料到林尚沃在经商中将经历三次危机,并且留给林尚沃两个字条和一个杯子作为化解危机的方法,让林尚沃遇到危机时,分别按顺序打开。其中遇到的第一个危机,林尚沃打开字条一看,就是一个“死”字。
第一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就发生在林尚沃成功得到了人参交易权,到北京贩卖人参的时候。商人不是腐儒,仅仅有高尚的人格还不能成为成功的商人。林尚沃的人格是他成功的起点,但他的成功还有他经营的才能。商人要认准商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林尚沃知道,较之冬至使,陈奏使(注4)一行会受到大清朝廷更为隆重的接待,所以这次他带的人参比平时都要多,足足5000斤。这次林尚沃提高了传统的人参交易价格。但并不是像电视剧里提高过百两这样离谱,而是把每斤人参从25两银子提高到40两银。林尚沃敢于提高价格不是出于垄断后的漫天要价,而是有依据的。一是25两的人参价格已经维持了200年,水涨船高,林尚沃看准此时是该提高价格的时侯了。更重要的是,此时朝鲜已经有了成熟的人参蒸包技术,把以前的白参变成了红参。白参是生参,不但不好保存,而且有毒,经过蒸包后成为红参,不但可以长久保持,而且毒性被去除,药性更好,更安全。这次林尚沃带来的全都是上等的红参。货物品质不同,林尚沃认为提高一些价格当然是情理之中的。
但要改变维持了200年的价格对于保守的观念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这种作法受到大清药材商空前绝后的联合抵制。清朝商人表现出的团结一心,出乎林尚沃的意料之外。商贸会逐渐接近尾声,林尚沃的人参还是无人问津。如果他不肯降低价格就不能把人参卖出去,必须带着所有的人参回朝鲜,那么林尚沃就会在大清和朝鲜商家成为共同鄙视的对象,以后再无生意可做。要是为了卖掉人参而把价格降回原来的水平,以后林尚沃就永远不可能再把价格升高了,林尚沃就会成为大清商人们的笑柄,也再没脸到北京做生意。
以宁死的心坚持正理
林尚沃进退两难,他打开了石崇大师给他的第一个字条,看到的却是一个“死”字。林尚沃并没有电视剧里表现的那么聪明,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走上了死路,石崇大师还给他一个“死”字来破解。于是他去求助于朝鲜使节团里的一位官员,因撰写《北学议》而闻名的大才子──好友金正喜。
金正喜是林尚沃内心最尊敬的书生,本是陈奏使金鲁敬之子。金正喜自幼聪明过人,六岁起即能诵诗作画。当时朝鲜第一大儒朴齐家看了金正喜的书画册子,当即预言金正喜将以学与艺扬名海内,并表示“吾将教而成之”。朴齐家的官职使他有机会来往于朝鲜王国与大清朝之间,他经常拜会清朝大儒们,向他们学习,成为了一名实学派的先觉者,撰写了《北学议》,在书中宣传实学思想,主张“要打破身份差别,鼓励工商,使国家富强,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当务之急乃接受清朝先进文化”。朝鲜虽然一直是大明和大清的属国,但对大明是主动臣服,所以全盘学习了大明文化与制度,但对大清只是被降伏,对于文化曾经落后于自己的满族人不服气,虽然康熙大帝重视汉文化,又引进西方文明,使清朝出现了满族文化与汉文化和其它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华文化的灿烂时代,开创了康乾盛世,但朝鲜王室却一直不愿向大清学习。朴齐家的观点对于朝鲜来说无疑是一种改革和推动。金正喜15岁师从朴齐家,也一直渴望能像导师那样,远赴北京,体验并学习那里的新学问。尤其是朴齐家受人诬告流放致死,金正喜发誓要到北京去继承《北学议》之遗业。朝鲜一直以来都是到天朝去领取每年的历法。这次金正喜在北京看到新年历法中的节气排序有误,提出了更正,使金正喜在清朝学者中有了名气。
大年初一使臣团聚集在客馆行望阙礼,向客馆里供奉的阙牌行礼表示对大清皇帝的臣服和景仰。林尚沃借机去拜会金正喜。金正喜为林尚沃解开了闷葫芦。
林尚沃问:“有人登上了百尺竿头,既不能上,也不能下,处于只有乖乖地等死的境地。那么,那个人该怎样做才能从百尺竿头上下得地来?”金正喜说:“中国古时候有位禅师叫石霜和尚。这位大师教给了人们从百尺竿头活下来的办法。”金正喜用他著名的书法写下:“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石霜和尚说即便是坐在百尺竿头上的人,也还算不得真人。在百尺竿头上继续往前走,这样就会进入佛的境界。金正喜解释:“能够使人摆脱死亡的只有死。在百尺竿头上坐在那里,是不能使死亡退却的。”林尚沃明白了:抱定了必死的念头勇往直前,反而可以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是石崇大师写给他的“死”字的意义。
从中华文化中开拓更高的境界
但明白了意义还未必能做到,要能做到这一步,必须有一个精神境界的巨大升华。之后,林尚沃就从客馆消失了。但他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去探访清朝人参的种植情况,而是作为翻译跟着金正喜向清朝大儒们求教,使林尚沃大开眼界,积累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们拜访的大儒当中有两位最为著名。翁方纲喜欢古代经典。阮元不喜欢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金正喜首先拜访的是头号巨儒翁方纲,78岁的老人正在芝麻籽上刻春联。金正喜和林尚沃感到非常震撼,这可不是凭正常的眼力所能做到的,靠的是心意与内涵。佛教《维摩诘所说经》说“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翁方纲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示范这句话的涵义:一粒沙中也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
翁方纲要金正喜写生兰花。春兰尚未开花。金正喜作完画,翁方纲问为何未见花?为什么没有香气?翁方纲解释说,他一直用金笔抄录的《般若心经》,如果只是在一字一字地抄录佛经,那就只不过是在做誊写。而他是在揣摩真意;同理,如果只是临摹兰的样子,就只是画工,要画兰,就得画到开花,有香气。展现出兰的灵魂兰才有生气。金正喜和林尚沃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思想家,翁方纲注重修炼正道。譬如诗道,只有到了杜甫的境界,方能称得上修成了正道。翁方纲主张,诗道的价值在于文字香与书卷气。认为诗道的极致便是一篇美丽的文章自有其趣,一本有内容的书自有其气。
金正喜日后彻底接受文人画风,正是得益于良师翁方纲。受翁方纲的熏陶,他在写隶书时以笔墨之美为菁华,让自己的心意在古朴、简洁的笔势中自然流淌,创出了“秋史体”。而林尚沃日后在成为朝鲜首富后归隐田园,成为了一位有艺术气质的诗人,也是得益于翁方纲的熏陶。这也让当时的林尚沃的心境能够从具体的一笔人参生意的成败得失中跳出来,向往更高远的境界。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求真的勇气
而另一位大儒的阮元,又在正统的考证学中引入了实学思想。阮元提出“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探求真理或真相,这就是阮元大力提倡的经世济民方法。
金正喜前去拜访阮元,阮元也要他写生兰花。金正喜为兰画上了花朵,阮元却说:“本来是没有花的,你为什么画上了花?”阮元传授给金正喜“实事求是”的思想,这种思想彰显一种批判精神,主张与其崇尚空洞的理论、囿于虚浮的学风,不如“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寻求正确的道理并付诸实践”。林尚沃因此明白了经商中务实的重要,建立了坚持公平交易、物有所值的信心。阮元称“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林尚沃因此明白这时坚持新的人参价格的重要。他不再考虑自己在商战中成败的面子得失,他发现当人全心坚持道理时,也就摆脱了虚荣心的巨大包袱。
翁方纲强调心意之花,成就了金正喜的艺术;而阮元强调实存之花,成就了金正喜的思想。阮元送给金正喜一个“海东第一通儒”的美称。海东即朝鲜,这个美称自然就是盛赞金正喜乃“朝鲜第一通儒”。而“通儒”一词,自古以来就是指那些穷通世间万事、有知有行的儒学家。陪同金正喜向大儒学习,也使林尚沃产生了精神层面的巨大升华,奠定了敢于赴死、并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基础。
不战之战
告别阮元后是林尚沃与北京商人之间的决战之日。因为再过一天,就是出使队伍离开北京的日子。林尚沃命令手下打点回国。北京商人们清楚,林尚沃的人参如果不能在北京出手,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卖不掉的。
林尚沃让下人们把人参都堆到院子里去,又命令放火烧人参。大清商人们闻信全部赶来了,看到被扔到火里的显然是人参,而且是红参精品。这一来,北京的药材商们顿时被震住了。北京商人们都明白,作为一个商人,首先会把人参视为自己的生命,林尚沃是在说:宁可死也要坚持道理。
买卖双方的较量勇者胜。面对清朝药材商的集体抵制,林尚沃把价格提高到每斤45两银子。当中国药材商更为抵制时,他开始烧人参。这时药材商顶不住了,不仅接受了每斤45两的高价,还补偿了烧掉的人参的损失。
林尚沃的这种对抗并不是匹夫之勇,他摸准了清朝药材商离不开高丽参,得不到人参比付出高价的损失大得多。用今天的话来说,林尚沃的这次营销策划可谓大手笔。这种大手笔的胆识来自他对大清药材市场的了解,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胸有成竹。
林尚沃通过一场商战挣下了大笔的金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更大的意义在于,他所用的战术既不是继续跟大清商人谈价钱,也不是向大清商人屈服而用老价钱。他只是自己烧人参,跟自己较劲。在这个勇于赴死的过程中战胜了自己。
能忍辱负重的大清商人成全了林尚沃
人参对于北京的药材商们而言也是生命,是神灵的药草,岂能烧成一堆烟灰?在中国商人看来,面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林语堂曾说,中国人的性格中有三个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耐心”、“冷静”与“老练城府”。他们彻底守著作为商人的处世信条——“和气生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他们能够忍辱负重,把昨天的意气之争看作是小事,而把今天的屈辱看作无事。这也是一种商道精神。
置于死地而后生是个新的境界
林尚沃只用一天时间就卖掉了所有的人参。搭上被大火烧掉的人参,算起来,北京商人们为这笔人参买卖付出了每斤90两的破天荒的代价。这个价钱,几乎是以往的四五倍。
借助于石崇大师留给自己的一个“死”字,林尚沃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且绝不仅仅局限于生意,他领悟,政治、宗教、艺术,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只有抛却自身,通过死亡的“无”才能得到生的愉悦和存在的“有”。转祸为福,林尚沃一跃而成为朝鲜王国首屈一指的贸易大王。
(注4:朝鲜王国时代作为属国,每遇有重大事情,须向明清主廷通告之际,即临时组成使臣团,谓“陈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