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孩子喝酒、怂恿孩子做坏事、给孩子下套、戏弄伤害孩子……中国大人逗小孩陋习何时休!
2016-09-13
“家人聚会的时候,老人总爱用筷子蘸酒逗宝宝,我出面阻止,他们说我养孩子娇气,筷子蘸那么点尝尝,没事!”
“公公天天嚷着要给宝宝喂酒,说要从小锻炼宝宝酒量,锻炼交际能力!”
“朋友们一起聚餐,爱逗弄宝宝,叫宝宝喝酒,宝宝做出想喝酒的样子,大家就哈哈大笑!”
……这样的场景,你或者你的孩子一定经历过。
幼儿不能喝酒,这本应是常识的事却多次引发悲剧。而悲剧的背后,除了相关法律监管缺失,更是中国式逗小孩陋习作祟。
孩子喝酒,伤害极大
中国大人却常常逗小孩喝酒;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各部及内脏器官还不成熟,饮酒危害极大;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The global status report: alcohol and young people)就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是巨大。2013年8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上的一项瑞典研究报告证明,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著。
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禁止未成年人与酒精“亲密接触”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而家庭也成为抵制酗酒文化的阵地,如英国政府为父母限制未成年人饮酒出台指导性文件,日本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饮酒时,应予制止。但在中国,大人教唆儿童和青少年喝酒很普遍。
聚会饮酒时,若有小孩在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大人拿着筷子在盅里蘸酒,让孩子舔一舔,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有的则直接让孩子抿几口甚至鼓励其干杯“敬酒”。
而当小孩啜上一口后,饭桌上的大人还会发出阵阵喝彩:“再点一下”、“是个人才哦”。甚至在育儿电视剧中,类似的情节也不少见。以《小爸爸》为例,剧中文章扮演的男主人公于果“从天而降”了一个儿子,大半夜带着孩子喝啤酒吃烤串,美其名曰“消菌杀毒”,直至儿子宿醉。
于果带孩子喝啤酒吃烤串,导致孩子宿醉
豫南民俗协会陈华员副秘书长总结道,“民间有一个传统恶习,就是大人逗孩子喝酒,男孩子如果沾酒也不会责怪。”而据《当代生活报》记者调查,八成以上的小孩都曾被大人逗喝酒。
不光是教唆喝酒,中国大人特爱各种恶意逗小孩
小孩被教唆喝酒背后,法律监管缺失等问题自然责无旁贷(例如对父母监护失职没有惩戒),中国式逗小孩——打着喜爱孩子的旗帜却做戏弄、伤害孩子之事的陋习也是重要原因。
怂恿孩子做坏事,给孩子“下套”……中国式逗小孩往往是戏弄、伤害小孩
逗小孩并非一定错,很多人逗小孩喝酒也是觉得小孩可爱。但合理的“逗”应以使孩子快乐为目的,是成年人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与孩子玩儿。而在中国,逗小孩往往不是这样。
心理学家武志红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听完大哭说不是的。见小孩被逗哭,那些大人更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这孩子胆子真小”。孩子哭着跑开,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类似“你爸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有了小弟弟小妹妹,不管你了怎么办?”“这孩子胆子真小”等话中国小孩可以说常常听到。
除了戏弄小孩,中国式逗小孩的另一大形式就是怂恿孩子做坏事。
2009年,网上一段“两岁男童吸烟说脏话”的视频引起极大反响,内容是重庆市万州周家坝一名两三岁男孩在一大群成人的围观和起哄下,吸烟、骂脏话。
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
甚至一些孩子的家长也加入了这种恶意逗孩子的队伍中,据《当代生活报》记者的报道,逗孩子喝酒的人中,除了家长的亲戚、同事、朋友,更有家长自己也加入到让孩子喝酒的行列。
在攀枝花,父亲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过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孩子喝酒,结果孩子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昏睡不醒。
当天傍晚,孩子仍没醒来,并且出现手脚发烫等症状,发现情况不对之后,立即被送到医院治疗,结果因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孩子抢救无效死亡。而贾某、张某、彭某的行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依法对3人进行批捕。
攀枝花2岁男童虽然是被父亲的三名朋友灌酒致死,但是其父亲同样责无旁贷。据媒体报道,他平日就逗着儿子喝酒,在他的影响下,2岁多的儿子已经有近1年的喝酒史,并且还会抽烟。“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即使王某的朋友让孩子喝酒,孩子也不会喝。”
而在中国,像这样的坑娃家长并不少。由湖南卫视出品的《爸爸去哪儿》是中国最受关注的亲子类节目,在其第一季第四期中的“护蛋”小测验可谓颇具代表性:爸爸们先骗孩子说有一种“神奇的鸡蛋”,让孩子们负责看护鸡蛋,再让另一位爸爸扮演“坏人”,想方设法砸掉鸡蛋,看孩子如何反应。面对如此恶意的游戏设置,明星爸爸们不仅无一人提出异议,当小孩被欺骗茫然无措至号啕大哭时,他们更在演播室笑成了一团。
看到自己精心呵护的鸡蛋碎了,孩子的反应可想而知
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而在中国,家长这样欺骗、戏弄小孩,将小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当笑话的恶趣味案例不在少数。
“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打妈妈(爸爸),打一下爸爸(妈妈)给你一颗糖”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曾上演。
更不用说当其他大人逗小孩时,家长非但不制止,反而引以为乐。
这种恶意逗小孩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没有发生恶性事件,恶意逗小孩的害处也显而易见,除了被灌酒致死致痴呆、被“你爸妈不要你了”恐吓到精神不正常,生活中因为乱逗小孩而导致恶性事件并不在少数。
浙江宁波的一位父亲逗女儿玩儿,将2个月大的女儿抛起来再接住,结果却没接住,女儿被摔死,悔恨不已的他也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即使没有发生恶性事件,恶意逗小孩的害处也显而易见。
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怂恿孩子做坏事会让孩子是非不分……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看来,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用图表的形式来分析“逗”孩子的实质、孩子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这种集体恶意逗小孩的背后,是集体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
在中国社会,孩子从来不是独立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物”,承载成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中国家长制度下,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有人身支配权,一种生杀予夺的特权,子女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附属。
“我的孩子,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在此观念下,殴打、禁闭乃至处死小孩的事情时有发生。
2014年广州市妇联发布《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调查报告》显示,约六成左右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逗自己的小孩更是合理的行为。
其他成人更加缺乏对孩子的呵护,各种虐童等暴力事件屡禁不止。
逗小孩本意并非伤害他们,只是用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让大家开心,甚至有时是为了他们好(怂恿小孩喝酒也是帮他们培养酒量),更加有何不可。
打着喜爱孩子的旗帜,却做取笑、捉弄甚至危害孩子之事,这难道不是和虐童一样可恶的事情吗?
来源: 儿童心理课堂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