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多数家庭,总有个怨恨父母的孩子?

为何大多数家庭,总有个怨恨父母的孩子?

2015-11-18

一个女同学结婚了,参加了很多同学朋友的婚礼,所有人的婚礼都是喜悦,唯独她给人的感觉是——感动。

一开始所有程序都是高高兴兴地进行,但到了敬茶那刻,新娘扑通一下跪地上哭成了泪人,老父亲也是老泪纵横,咿咿呀呀地叫着让女儿起来,让人好不心酸。

同学的父亲是个聋哑人,母亲在她2,3岁时因为生病去世。父亲当爹又当娘将他们三兄妹拉扯大,唯一的生计是起早贪黑地穿街走巷卖豆腐。

由于父亲聋哑,再加上家贫,她从小就痛恨自己有这样的一个父亲,跟父亲在一起时,尤其是听到父亲咿咿呀呀的刺耳的“说话”声时她会感觉到很丢脸。

在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她记得上三年级那年突然起台风,很多父母都到学校接孩子,她的聋哑父亲也到了,在一张张陌生脸蛋的人群中,她发现了父亲的那张脸,莫名的一阵自卑感袭来,还没到放学,她就跟老师说上厕所便偷偷从后门溜走了。虽然一路淋着雨回家,但似乎摆脱了某些负担,感觉到难有的轻松。

在她的记忆中,她从来没叫过一声“爸爸”,直到一天放学在街头遇见这一幕,心里才有一丝愧疚感。那天她放学后,走在路上远远地看见父亲在卖豆腐,有两个熊孩子在大人的教唆下各自买了两袋豆腐,但是从父亲手里接过豆腐时没有付钱,而是撒腿就跑,父亲在后面咿咿呀呀地愤怒地大叫,汗水浸湿了父亲两鬓的灰白头发,立在拐角处的她突然感到想哭。

但她仍旧恨父亲,她读书的最大动力就是考上大学离开父亲。她不记得父亲是如何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让两个哥哥成了家,她也不记得父亲由于卖豆腐踏破了多少双鞋子,她只记得自己夜以继日地学习,每晚都在极度疲倦中倒在书桌上睡去,第二天醒来,灯被吹灭了,自己身上多了一条被子。

当她终于取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父亲黝黑的脸庞由于兴奋而泛着红光。他换上了崭新的灰蓝色土布外套,双手郑重地将一叠散发着豆腐气味的钱交到她身上,然后迫不及待地出门“通知”亲戚和邻居。回来时跟亲戚将家里养了两年的一头猪宰了,请来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庆祝她考上大学。

当看到父亲忙里忙外敬酒和由于兴奋而发出的一声声“咿咿呀呀”的声音,不知为何突然触动了她某根弦,她留着泪夹起了一块猪肉放到父亲的碗里,哽咽地喊:“爸爸,你多吃点”,父亲虽然听不到,但是“爸爸”这一声鲜有的口型让他微微愣了一下,随即泪如泉涌,哭得像个孩子,亲戚们劝了很久才劝住。

从此刻起,她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待父亲,不离不弃。但是出嫁在即,眼看着又要离开父亲,所以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为何大多数家庭,总有个怨恨父母的孩子?

幼年的孩子,他们由于心智不够健全,心理也未够成熟,他们处事完全来自自己的感受。贫穷和家庭的缺陷带给他们的感觉是不公平,包括自己的父母健康不如别人,经济不如别人,自己享受不到跟同龄孩子同等的爱和物质,所以会因此而感觉到羞辱和社会对自己的不公, 故而将怨恨施加到父母身上。

即使是富裕的家庭也不能做到让孩子百分之百的满意,孩子们会在跟同龄人的对比中,找到父母应该做却未做的遗憾,即使是非常无道理,但孩子们有自己的判断。如果缺乏沟通,孩子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未能被满足而导致自己丢脸,他们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所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途径。沟通看似简单,但很少父母能够真正做到。贫穷家庭的父母不认为沟通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甚至认为只有赚够了钱,让孩子不委屈就是最大的爱;而一般的家庭很多时候,沟通都是以一种质疑和命令的方式进行,他们忽略的是聆听孩子们的想法。当家庭关上了这扇门时,孩子的怨恨感就会产生。这种怨恨甚至会伴随着一生,影响着亲子关系。很多家庭总是说“我对孩子很好,但孩子却不如我对他好”,往往就是这样的原因。
    来源: 幼儿说 责编: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