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此咽喉,
吴楚分疆第一州。
峰色晴开天柱晓,
涛声夜送海门秋。
随班坐听趋衙鼓,
出郭看收下鱼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
射蛟台畔北山楼。
—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随班坐听趋衙鼓,
出郭看收下鱼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
射蛟台畔北山楼。
—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钱澄之在见证了安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后,所发出的感怀。东晋著名诗人郭璞,在这里登山远眺,发现这里的美丽与富饶后,亦曾赞叹道:“此地宜城!”可见得,安庆是个地理位置特殊且物阜民丰之地。
安庆古都名为舒州
安庆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安徽省的“安”就是来自于安庆,是康熙时代的省会,到了民国时期才改省会为现今的合肥市。
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府和徽州府首字而得名。当时的省会安庆府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于南宋时期建城,至今有800年历史。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由于安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此地风光秀丽、物产富饶,因此赞誉之辞不绝于耳。除了诗词名篇对安庆的赞颂之外,戏剧、文学也是让安庆一再被世人关注与提及的地方,古人在这里营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安庆文化,使安庆成为京剧与黄梅戏的发祥地及在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文都”。
兵家必争之地
为什么安庆会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称号呢?原来,当长江过了武汉后因地形关系往东南方走抵达九江,再折往东北,形成了一个半弧的勾型,到达了安庆。安庆则雄踞在此,遏抑了长江中游往下游的关键位置,因此将安庆比喻成“喉”是再贴切不过了。
春秋时,坐落在今安庆地区境内的部落方国有皖国(今潜山)、桐国(今桐城)以及地跨桐城、庐江的舒国(群舒),它们有时联合,有时兼并,直到春秋中晚期都相继被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所灭。
战国时,安庆地区位处于吴楚交界处,可算作是吴越文化的第一站,所以说“吴楚分疆”。称其为“第一州”,则是因为安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夸赞之意不言可喻。
戏剧发源传承地
安庆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传至安庆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
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徽班领袖程长庚融昆曲、汉调等剧种之长,创造了国粹艺术——京剧,而被誉为“京剧鼻祖”。
天下文章在桐城
安庆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孔雀东南飞〉主要描写因婆媳不和而发生的家庭悲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内容描写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爱情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代表安庆地区文学成就的还有在清代兴起的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享誉海内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安庆桐城之所以被誉为“文都”,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桐城派在清代时期所产生的的巨大影响力。
古之南岳天柱山
兼具黄山之雄奇、庐山之秀逸的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其中,最高峰为天柱峰,又名笋子尖,海拔1751米,为安徽诸峰之冠;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赞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天柱山古名皖山,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时,汉武帝曾亲登皖山,并封其为“南岳”。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后将此山称为“万岁山”。后来隋朝文帝另封衡山为南岳,因此人们便将天柱山称为“古南岳”。唐朝之后,因其主峰雄伟险峭,如“擎天一柱”,故名天柱山。
如此雄奇灵秀之处,自然是古人修炼的极佳场所,因而,天柱山还被道教尊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比较有名的修道之人是三国时的左慈,天柱山上现在还留有当年左慈修行时的石室和炼丹池呢!
千年古刹迎江寺
安徽民间流传著一句俗语:“过了安庆不看塔”,意指安庆古刹寺塔名声远扬,其中,最著名的非迎江寺莫属了。
迎江寺位于安庆之东南长江边上,始创于宋,寺中矗立的塔,原名“万佛塔”,现称“振风塔”,是一座七层八角的楼阁式建筑,巍然高耸,直入云霄,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宛如一直立的圆锥体,气势雄伟,因此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美誉。
自建庙以来,迎江寺便香火兴盛,延绵不绝,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到此游历,留下不少赞扬的诗篇,尤其是近几年殿堂楼阁修葺一新后,迎江寺俨然已成为安庆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