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宫十大稀世珍宝 (二)
2019-06-14

第三、颜真卿 〈祭侄文稿〉行草(颜真卿真迹,天下排行第一或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第四、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代表作,后有黄庭坚跋,可与王羲之〈兰亭〉及颜真卿〈祭侄〉并列三大行书)〈寒食帖〉,全名〈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诗帖〉,又称〈寒食节帖〉。〈寒食帖〉纵34.2公分,横199.5公分,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寒食节于东坡雪堂写下的二首诗,是平生最得意的书法作品,被称为“苏书第一”,此帖行书笔法自由,左边尚有黄庭坚作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此外尚有诸名家及清乾隆皇帝题跋。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先在民间辗转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内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纪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第五、五代 赵干 〈江行初雪图〉(五代名家绘画真迹,李后主题字)绢本水墨设色,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业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卫寒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积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图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

赵干,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画“楼观、舟船、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宣和画谱》)

第六、北宋范宽 〈谿山行旅图〉(范宽真迹,有“东方蒙娜丽莎”美誉,台北故宫镇馆之宝)此图为中国北宋画家范宽的绘画代表作品。

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本幅上钤“典礼纪察司印”半印、“祚新之印”、“墨农鉴赏”、“御口之印”及乾隆内府诸藏印多方。裱边上钤“蕉林秘玩”、“观其大略”2印。据此可知,此图在入乾隆内府之前,明洪武年间曾藏于内府,清初曾在耿祚新、梁清标处递藏。

范宽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谿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此图描绘谿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

〈谿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七、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原卷首小段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横51.4公分,高31.8公分,占原画1/14;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横636.9公分,高33公分,占原画12/14。“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个道士,是黄公望师弟。画的后段(“无用师卷”)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无用师卷”现归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剩山图”先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南窑庄窖藏发现记

    下一篇: 中国历代的王器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