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元宝的来历
2019-02-17

文︱美惠

提起“元宝”,大家应该不陌生。许多年画里,财神爷的画上肯定少不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元宝。元宝已然成为财富的象征,是过年时大家非常喜爱的一种招财物,只是,大家对于“元宝”究竟知道多少呢?一起来了解元宝的来历和演变吧!

“元宝”之称源自帝王的口误
元宝最初问世时,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元宝诞生,要从唐高祖实施币制改革,废止自汉代以来流通的五铢钱,铸造中间有方孔的二铢钱说起。

据传,专司铸钱的铸钱监官员,将设计好的二铢钱图样呈请高祖圣裁。图样的正面,上下左右有“开元通宝”四字,取“开辟新纪元通行宝货”之意。高祖看了甚是满意,当即降旨铸造。下达御旨时,将本应按上下左右顺序读的“开元通宝”,高祖却以回环的方式读成了“开通元宝”。在古代社会里,皇帝上承天命,“金口”岂能更改,只能将错就错了。

谁知这么一读,竟然开启了后世铜币以“元宝”为名的先河。

铸有“元宝”字样的钱币
由于“元宝”两字非常讨喜,“安史之乱”的叛臣史思明便将“元宝”这一名词作为钱币使用。他于唐肃宗乾元元年自称大圣燕王,铸造“得一元宝”;不久称帝为大燕皇帝,年号“顺天”,于是又铸造了“顺天元宝”。

此后,历朝多位帝王就以朝代或年号后加上“元宝”两字,合铸于币面。如唐代宗的“大历元宝”、宋朝太宗皇帝的“淳化元宝”、元世祖的“中统元宝”、清德宗的“光绪元宝”等等,这些“元宝”都是铸有“元宝”字样的钱币,并非指金银锭。

明代则较特殊,钱币不称“元宝”,因避讳名太祖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均忌用“元宝”,统称“通宝”,例如“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其中“永乐通宝”还因郑和下西洋时由船队带出国,使得该钱在南中国海及环印度洋周边国家大量流通。

大元之宝——元宝
在货币史上正式将金银称做元宝则始于元代,背面凿以“元宝”二字,有大元之宝的意思。当时曾铸造重量高达五十两的银锭,由于整体的式样宛若马蹄,因此称为“马蹄银”。

当时元宝的用途,主要为方便于库藏,防杜偷窃之弊,到了明朝才开始当作货币流通,逐渐于城乡、市井间也可见到。后来,鉴于一锭五十两价值太大,交易兑换诸多不便,因此出现了重量十两的中锭,还有一两至五两不等的小锭。但由于其形状不讨喜,为了让元宝造型更美观、颜色更亮丽,因而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元宝模样,这便是后人心目中真正的元宝了。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人有千算 天只有一算

    下一篇: 诗与灯的节日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