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讯】中国人自古热爱收藏,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时蕴含著一部沧桑变幻的收藏史。在艺术创作的繁荣时期,艺术收藏往往也同样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收藏高潮:盛唐、北宋、清初。一方面,统治阶层对艺术品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另一方面,除了官方收藏之外,民间的私人收藏也浩浩荡荡,不容小觑。私人收藏作为对官方收藏的有力补充,可以有效地防止艺术品流失,更可以在一定时期里将艺术品聚拢回流,从而使其再次进入官方系统当中,以达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私人收藏家们一般来自士大夫阶层,他们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中国最早的私人收藏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的王、谢家族,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他们是文艺创作者,同时也是收藏巨富。到了唐代,私人收藏家更是不在少数,最著名的如张彦远家族,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家中收藏甚丰,张彦远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了影响巨大的《历代名画记》。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再到明清以后,收藏规模之大,藏品质量之高,藏品著录之广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中国古代的收藏家们不仅常常要将藏品拿出来欣赏、观摩,更有甚者,要将琳琅满目的藏品时时带在身边,如“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其嗜古书画、砚、奇石如命,竟至于不能远离它们一刻,故而有“米家书画船”时时随行。这一方面,显示出了收藏者对于藏品的痴迷与执著;另一方面,亦折射出了古人对于藏品的态度,他们将精心收集而来的艺术品看得比甚么都重要,不会轻易脱手。
而反观当今,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艺术品收藏事业,但对这些人来说,艺术品收藏仅仅是一种投资方式,无论是何种艺术精品,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一串阿拉伯数字,买是为了卖,是为了换取更丰厚的财富回报。
相比于今时今日这些功利性十足的收藏行为,历史上那些带有文化建设性质的收藏行为就显得弥足珍贵。孙瀛洲(1893~1966)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和收藏家,他于1923年开办了著名的“孰华斋”古玩店,多年来苦心经营,收集了一大批瓷器珍品。1949年后,先生将多年收藏、积累的3千余件文物慷慨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仅陶瓷一项就有2千件之多,其中有25件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他撰写的文物鉴定文章,至今仍被文物鉴定界奉为圭臬,被誉为瓷器鉴定的“成化王”。再如“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1898~1982)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艺术收藏家之一。他收藏的中国古代名家名作比如《展子虔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卷、宋蔡襄《自书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卷、宋吴琚《诗帖》卷、元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