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记(1) 见证神迹
2017-02-26

敦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公有领域)

大唐太宗削平群雄一统天下,于煌煌寰宇开疆拓土,远国绝域也纳入大唐版图。唐皇圣德远播四海,号为宇内伟人,受其圣德感召的四夷百姓也迁居中土。大唐政令远播西域、朝鲜和越南,而大唐国威威震天下,亚洲诸国乃至欧非两洲,莫不知唐。

唐太宗号为“金轮圣王”,以文德教化天下,与贞观臣民共缔天朝盛世。贞观之治,海纳百川,对东西方各种宗教和修炼保持开放、包容和扶持的态度。蕃僧入唐翻译佛经,而唐僧玄奘则西游天竺,见证释迦佛陀神迹之时,也将大唐声威传至天竺。(《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玄奘,俗姓陈,名袆,洛州偃师人(今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朝大业末年出家。由于他精通佛教的经藏、律藏、论藏,因此世称他为“唐三藏”。

玄奘常常缅怀佛陀住世时的神迹,为此翘首企盼有朝一日能亲临西域瞻仰鹿野圣苑。同时,精通经律论的玄奘也发现很多佛经翻译存在错误,为辩真伪洞悉原意,立志西游广求佛经真本,以便日后翻译出较为完善的佛经。(《旧唐书》列传第141)

当东方正值大盛之时,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手持锡杖启程西游。他历经重重险阻和危难抵达天竺。他在印度、西域前后历时十七年,途经一百多个国家,沿途受到高昌国王、屈支国阿耆尼王、梵衍那国王、迦毕试国王、戒日王等国王的礼遇和尊待。(梵衍那:今阿富汗最西段的巴米安一带。迦毕试:今阿富汗西部喀布尔河流域附近。)

玄奘游学天竺期间,参拜了释迦佛住世时的圣迹,目睹佛塔放光、佛牙舍利等神迹,详细记载各国名胜传说,向高德僧侣寻访佛法真谛。

当深广如海的真理消除他心中的疑问后,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并奉唐太宗之命翻译佛经。

玄奘到达阿逾陀国顶礼圣迹后,前往阿耶穆佉国。玄奘和八十多人乘舟东渡恒河,不料舟行半途被盗贼劫持。每年秋祭之际,这些盗贼都要找一个相貌端庄的人去祭天。盗贼在船上转了一圈,选中仪表俊朗的玄奘,强行把他放入坛中,准备烧火蒸煮。玄奘见状已不能幸免,于是请盗贼稍等片刻,他要澄心净意专注诵念弥勒尊号,希望来世能够教化这些盗贼,以使他们远离罪恶。

就在这时,狂风陡起,一片飞沙横行,折断河岸两边的树木,又一阵狂风袭来掀翻贼船。众人对盗贼说:“这位法师不辞艰险危难,为求佛法远道而来,将来要以佛法福祉他邦。你们如果杀害修行之人,会造下最大的罪恶。希望你们杀我,也不要杀害他。”

这些盗贼被玄奘的气宇所感,最终放下杀人祭天的恶念,纷纷把刀扔进恒河,对着玄奘顶礼忏悔。西域百姓听说此事后,惊叹的说道,若不是法师求法心切,又怎能够感动天地呢?(《续高僧传》P. 34~35)

玄奘行至梵衍那国,其国王城东北有石佛立像,用珍宝装饰而成,金色光耀,非常绚烂。此国崇佛的风俗很特别,国王每次召开无遮大会期间,都要把国库的全部财宝施舍给僧众,而后国王又舍身出家,再由百官群臣从僧众那儿赎回国王。这一风俗成为梵衍那国的重要公事。

在迦毕试国有一座质子伽蓝,佛院东门的大神王像右脚下,有一座储存珍宝的窖窟,由质子所埋藏。上面铭文镌刻着:“本寺朽坏之后,取此宝藏修缮。”有一国王贪婪凶暴,听说寺中藏有大量珍宝,就用武力驱逐僧众,当他要发掘宝藏时,神王头上的鹦鹉像却拍打着翅膀,大声鸣叫,以致大地震动。国王和士兵见状惊恐逃散,有的跌倒在地,瘫软到无法动弹。良久才能站起来,他们纷纷谢罪忏悔而归。

玄奘行至天竺的乌仗那国(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地区),记载了忍辱仙的传说。释迦佛的前身之一曾是忍辱仙。暴恶骄慢的羯利王因嫉恨宫女弃王而去聆听佛法,下令将忍辱仙截去耳鼻手,但佛陀依然完好圆满。国王的暴行招致天怒人怨,当时陡起飞沙走石,天雨倾盆而降。国王见状心生恐惧,最终悔悟皈依佛法。

在阿波逻罗龙泉中有一恶龙,常行飓风暴雨,摧毁庄稼。释迦佛来到此地后,怜悯此国百姓所受的苦难,于是手拿金刚杵敲打山崖,兴风作浪的恶龙非常惊恐,出来后皈依佛门,聆听佛陀说法。在龙泉的西南方有一块硕大的磐石,石上留有如来佛足的痕迹,当初释迦佛降伏恶龙,在此石上留下的足迹,当地的百姓常以花香供养。龙泉下游有一块释迦佛留下的洗衣石,至今石上的袈裟纹样都还十分清楚,犹如雕刻一般。

现存于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头(维基百科)

玄奘抵达呾叉始罗国(今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部拉瓦尔品一带),礼拜阿育王建造的窣堵波。昔日释迦佛在此地留下印记,未来弥勒佛出世之时,会有四大宝藏现世,此地是其中之一。这一带屡经地震山摇,惟有佛陀留下授印之处,从未受到影响。很多人听说此事后,纷纷前来挖宝,反而大地震动,使他们不能站立。

阿育王弃暴归佛后,就在此地修建窣堵波。每到斋戒之际,此处常放光明,但见天神飞舞散花奏乐,众人共睹祥瑞之景,惊叹佛国之妙。有一位妇人久患恶疮,被家人抛弃。她独自一人来到窣堵波,对着佛陀的圣像顶礼,悔悟生平所做的不善。她看到庭宇有污秽不洁之处,即独自清扫干净,到附近采来鲜花,以花香涂抹殿宇神像,又采来青莲重新铺满大地。天神看到妇人礼佛的善愿,就为她除去恶疾,并使她的容貌改善得更加妍丽。昔日恶臭不堪的身体,也因为以花供佛的缘故,遍生氤氲之香,如同青莲的芳香一样。

这一带也是阿育王的太子被抉去双目的地方。太子名为拘浪拿,由正宫所生。拘浪拿太子仪貌妍雅,非常仁慈。皇后去世后,阿育王的继室骄奢淫逸,以谗言惑乱阿育王,并常威逼太子,太子不敢忤逆,每次被父王的继室刁难,惟有退身忍让再三谢罪。阿育王受后妃的谗言所迷惑,派太子镇守偏邦,不得回宫。后妃欲除去太子,命人假作诏书,用紫泥封记,待阿育王昏睡之时,启他的齿印作为大王的印记,后妃的诏书责令太子不恭,命他剜去双目,并把他丢弃到深山野谷,让他彻底断绝王族。

太子见到紫泥齿印,信以为真是父王的命令,当下被人抉去双目。那些传令的使者见太子非常凄惨,心生怜悯,放了他一条生路,没有把他弃置荒野。太子双眼失明后,只好以乞讨为生,经年辗转,才来到父王的都城。太子妃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在太子身边。他们来到都城后,太子妃哀叹道:“昔日身为太子,如今却是乞丐。我们身在父王都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为太子伸张冤屈。”

于是二人商定,等到深夜人静之后,他们来到王廷的内厩,对着清风长泣哀鸣,二人鼓起箜篌,借着夜色清寂,希望唤回父王的心。说也奇怪,当夜阿育王辗转难眠,步出内室独上高楼,忽然听到如此悲怨的歌声,很像太子的声音,于是问内厩是谁在唱歌?内厩把盲人引上高楼。

阿育王一见是双目失明的太子,衣衫褴褛,形容枯槁,震惊地问是谁害他到这个地步。为什么自己的爱子身为国储,还要遭此厄运?太子听到父王的声音也非常悲伤,跪着说道:“是孩儿不道,行事有违上天。因此收到父王的诏书,命孩儿自抉双目。王儿不敢抗命,逃避斥责。”

阿育王方才明白是后妃偷启他的齿印残害皇子,就把后妃处以极刑。当时,都城有一位德行很高的大罗汉,他在宣法之前,命人准备器具,接收眼泪。他为众人宣法之后说:“如果我所宣扬的佛理,没有违背佛陀的旨意,也没有产生失误,就愿众人的眼泪净洗盲人的双眼,使他复明如初。”众人虔心听闻佛法,涌出喜悦的眼泪,治好了太子的盲眼。

类似释迦佛行神迹、西域诸国的传说,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大量笔墨。玄奘亲自参拜释迦佛昔日所经之地,礼拜佛陀留下的种种圣迹,阿育王建造的崇佛殿宇以及盛况,详加记载传于后世。
    来源: 皇甫容 责编: Sarah

    上一篇: 联苑奇葩——析字联

    下一篇: 玄奘取经记(2)声震天竺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