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劲松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这首生动的歌谣,以小孩的雀跃心情描述了一家人为了过新年,上上下下,忙里忙外所发生的一连串的习俗。
从腊月开始人们就为过新年做准备了,扫房子、买新衣、办年货……这个盛大的节日就在中国人期盼中热热闹闹的到来了。
于是,「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当冷冽的寒风夹杂着浓厚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家家户户以新桃换上旧符,欢迎中国人一个历经千年仍兴致不减的传统节日。
过新年的由来
过新年,是专指华人的农历新年,亦即华夏传统历法的元旦,是中国与全世界各地汉族社会的传统新年,又称岁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亦称为过新年、过年、度岁、庆新春、庆新岁。是华人四大节日之首,又有大年之称,这是相对于小年的名称。
关于过新年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新年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然而,中国的历法随着朝代有多次的变动,因此,正月之岁首在哪一天,历代或有不同。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夏历孟春为岁首,且基于长期天文观察与详细的计算,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的历法。
后人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超过二千年。
天文学上的含义
《太初历》的创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成就,在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落下闳的《太初历》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
该历法并首次将24节气订入该历法,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从此,中国历法与周而复始的四季顺序紧密吻合并相沿至今。中国人也都在正月的岁首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代的新年活动
至于在新年的这段期间,人们是如何的度过?有哪些主要活动呢?当然也是历代皆有异同。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祭祖是过年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着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新年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能禁止人们过新年吗?
但是到了民国以后,袁世凯政府为了提倡新历,传统过年曾经不再休假,把过年习俗改为新历新年进行。甚至在礼仪上,鼓励以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来取代中国人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幸而不被国人接受,尔后停止相关法令。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竟然不能记取教训,又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新年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过年不再放假,传统习俗则视为四旧被废除。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
当时的生活已经够苦了,没想到老百姓连在传统的日子里求个团圆,许个来年的希望都不可得,可真不知道害了多少老老小小滴下了心酸泪。
过小年「辞灶王爷」
除了上述的过大年之外,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也有过小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僧道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平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与和尚的寺庙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节」。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烧掉),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大年夜(除夕)前一日(农历腊月倒数第二天)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