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教堂壁画上的中国元素 2
2016-03-30

承载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八思巴文

在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内,共有66幅湿壁画,分别包含了三个主题“圣母玛丽亚”、“耶稣传”以及“最后的审判”。而创作于1303至1305年之间的《耶稣受难图》是其中的第35幅壁画。在这幅图中,点缀耶稣腰间围布的图案,是元朝的官方文字“八思巴文”,由忽必烈帝师八思巴创制。


八思巴文字(公共领域)



史载,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因他三岁就能善讲喜金刚修法,令听众叹为观止,于是称他为“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

忽必烈入主中原后,认为西域之地广袤而险远,民犷而好斗,因此有意随其俗而柔远人。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命其以总制院事身份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为保障八思巴能够顺利无碍地往返于吐蕃和中原,沿途设置驿站,在西藏派驻官员。沿着往返的驿道,八思巴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等引进内地,又将内地印刷术等传入西藏。

八思巴奉世祖之命创制蒙古新字。他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出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千多个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依照蒙古语。文字制成之后,大元境内于1269年开始使用。至元六年,忽必烈诏颁天下,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需用蒙古新字。但此文字不合汉、蒙、藏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所以此文字推广也颇费周章。


八思巴文蒙古语诏书(公共领域)



八思巴文字作为元朝的官方文字,使用了一百多年。自1399年北元消亡后,八思巴文也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至今,在出土的文物钱币、碑刻、印刷制品等文物中,依然可见八思巴文曾经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意大利斯克罗维尼礼拜堂的耶稣壁画留下的历史痕迹,或许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元帝国打通了欧亚诸国海、陆通道,以及元朝的帝国风貌在当时对欧洲的影响。

文艺复兴共有的精神从乔托开始

元朝于1368年灭亡,而《耶稣受难图》创作于1303至1305年之间,即在八思巴文创造出来三十多年后,远在意大利帕多瓦的画家乔托,就已经熟练地运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


乔托的雕像,乌菲兹美术馆(Frieda/维基百科)



乔托出身卑微,其貌不扬。佛罗伦萨的名画家契马布埃在前往韦斯巴纳诺途中,发现了这个在石板上画羊的牧童,便收他为徒。乔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厚,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多次提到乔托,他赞美乔托自然的画风,不以刻意的笔调制造抽像的神圣,也不采用一般的公式化方式呈现样板化的宗教人物。

在艺术史中,乔托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开创者。对于乔托的艺术成就,艺术传记家瓦萨利所说,这是“上帝的恩赐”。

现代美术史家贝伦森(Berenson)曾说:绘画开始流露出热情、生命的自由以及对神对圣的皈依,这些作为文艺复兴所共有的精神,是从乔托开始的。
参考资料:

1、《忽必烈的挑战》【日】杉山正明
2、《元史.八思巴传》
3、日本NHK特摄大型历史记录片《大蒙古. 文明之道》
4、《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来源: 皇甫容 责编: Sarah

上一篇: 安乐窝中尧夫隐 太极图开道也儒

下一篇: 【千古英雄人物】第二章 圣王下世开尧天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