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消失的 九所世界一流大学(下)
2016-03-05
在民国时期,有许多大学是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在20世纪初期,这些教会大学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1952年中共对院校大调整中,这些大学也逐渐消失,他们的名字也随之成为时代的记忆和历史的一页。

创办圣约翰大学的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维基百科)

圣约翰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田念慈摄影)

圣约翰大学(SaintJohns University)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各领域知名人士。同时也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

圣约翰大学创办人是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他在1879年将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与度恩书院合并,设立了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这是中国第一所用英语授课的学校,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1905年圣约翰书院升格为圣约翰大学,且在华盛顿注册,后来逐渐扩展成拥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农学院等五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多为政商名流后代或者富家子弟。

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在共产党的统治下,留在大陆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困难的境地:他们不得不淡化他们所受的西方教育,甚至于烧毁自己的文凭来保护自己。

校友BannyPan,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江苏省教了20年中学英语,在“文化大革命”时,当他的学生知道他的过去的特权阶级出身--包括他的圣约翰大学背景,就把他关在学校里一个临时搭建的监狱里(牛棚)。

1967年,一群热心于教育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集资在台湾创设新埔工专,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上海约大不存在了,但其香火由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继承,使上海约大校训“光与真理”能继续发扬光大。

其实圣约翰大学校友们一直有在中国复校的愿望。1992年,有次在上海举行的一个校友聚会,约1,700名校友出席,当巴士把他们带到老校区附近的苏州河时,许多校友下车,弯曲膝盖,并亲吻地面。

但要中共当局答应教会学校重新在中国立足,非常困难。一个在校友们中间广为传播的故事说,关于复校之事,江泽民当时说:“圣约翰大学是买办大学”。

1903年震旦学院成立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网络图片)

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

法国从1880年起就想建立一所培养法-汉口译翻译的机构,因此就想通过法国大使和当时已经管理了圣依纳爵公学的耶稣会办一所学校。

1902年末到1903年初,在南洋公学任职的蔡元培,介绍在南洋公学上学的24位学生到土山湾马相伯住所学习拉丁文,这就是震旦学院的发端。

震旦学院开办第二年已名声远飏,有些求学心切之士,不远千里而来,学生人数倍增,当时著名革命党人马君武、刘成禺、邵力子等均为该院学生。还有于右任当时因为作诗讽讥时政,为清廷缉捕,正逃亡上海,马相伯派人接他到震旦,于右任遂化名“刘学裕”入学。

1904年,教务长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从周(Perrin)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以学法语为主还是以学英语为主的矛盾。

1905年,矛盾加剧,马相伯率学生于9月13日在吴淞提督行辕为临时校址,另创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取意“复我震旦”,马相伯为首任校长,延请于右任、邵力子等任教。

震旦随后停办,后又开办,马相伯仍然一本初衷,出钱出力,大力支持震旦,此为后话。

震旦的校名采用公元前印度对中国旧称“cinisthana”,佛经译为“秦坦”的谐音——“震旦”。八卦中“震”表东方,“旦”象形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震旦”意谓中华曙光。在法、英文的校名L'Aurore, Aurora意义也都是如此。

1952年,震旦大学被解体,各院系并入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每日汉字 “中”字的本义原来和军事有关!

下一篇: 《西游记》中的哲理(三文)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