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如何在五年内完成从治国到北伐的神话? 2
2015-12-15

盐和铁的物资提炼
从古至今,盐和铁都是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更属于国家的战略储备物资,历朝历代对盐铁都极其重视。汉武帝时期因为常年征伐匈奴导致国库空虚,武帝采用酷吏张汤的建议对盐铁实行官营垄断,国库立刻充足起来。武帝的儿子昭帝继位后,朝廷征召全国各地的贤良文学人士齐聚京城,与朝廷官员就盐铁官营等国家民生政策的利弊展开了一场大的辩论,文人桓宽根据辩论内容写成了著名的《盐铁论》。这些都说明了盐铁对国家、黎民的重要性。

刘备入主成都后也非常重视通过盐铁获得收益,劝阻诸葛亮亲自南征的王连被刘备任命为司盐校尉,管理盐铁的收益,获利很多,对国家用度大有帮助(《王连传》载:迁(王连)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被雍闿绑架送往东吴后被接回的张裔,也曾被刘备任命为司金中郎将,督造农具、武器(《张裔传》载:还为(张裔)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因为两人政绩出色,国家获益较多,后都被提拔到丞相府做长史。

翻开《三国志•邓艾传》可以得知蜀地盐铁等资源非常充足。《邓艾传》中记载:邓艾灭蜀后打算留下自己陇右的两万部队和投降的两万蜀军煮盐冶铁,作为军备和农业生产需要之用。当时整个蜀汉户籍在册的军队是十万两千人,能动用相当于蜀汉军队五分之二比例的士兵专门从事煮盐冶铁,这也反映出蜀地产出的盐铁之多。

而《华阳国志》的记载则更加详细,仿佛蜀地就是一个聚宝盆。《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广都县(今成都双流县)有盐井、渔田之饶,江有鱼漕梁,山有铁矿;什邡县(今四川德阳什邡)山出好茶,有盐井;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南郪江乡)有山原田、富国盐井;牛鞞县(今四川简阳市简城镇)有阳明盐井;汉安县(今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郡东五百里更是有盐井、鱼池以百数,甚至家家有焉,一郡丰沃。不仅如此,《华阳国志•蜀志》中用了较多笔墨来描写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临邛镇)的百姓使用火井煮盐一事。当地百姓先向这种井里投掷火种,然后伴随着打雷一样的巨响,火焰窜天而出,根据今人考证火井里喷发的就是现在家家做饭都离不开的天然气。

另据《博物志》记载,诸葛亮还亲自前往临邛视察火井煮盐的情况,在视察后火井仿佛通了灵性,从此烧的比以往更加旺盛,苏东坡也曾写有《诸葛盐井诗》。冶铁方面,临邛县有石山,开采的矿石可以打造成钢,而且甚是锋利,为此临邛设立了铁官。

地方志《四川通志》记载:成都南面有一条河因为诸葛丞相派人在此冶铁因而得名“铁溪河”。另据各类地方志记载:拥有铁山的始建(今鄂西南山区北部)、蒲亭(今四川乐山)、仁寿(今四川眉山)、崇宁(今四川郫县)等县,诸葛丞相都派人冶铁打造兵器。对于那些善于打铁的能工巧匠,则是必予重奖:《四川通志》还记载了诸葛亮南征到泸水西岸时让一个叫郭达的铁匠打造弓箭的事,郭达一个晚上就能打造三千支箭,被人们称作“神手”,因此被封为将军,连使用的炉子都因他得名被称为“打箭炉”。还有个被重用的打刀能手蒲元,点名打刀必须使用成都的水淬火。有人故意掺了涪江的水,蒲元一用就发觉了不对劲,送水人狡辩,他就以刀画水解释得头头是道,送水人也不得不服。蒲元曾为诸葛亮打造了三千把上好的刀用于北伐,拿装有铁珠的竹筒试他造的刀,一刀下去筒半珠断。因为蒲元的名气大,姜维都为他撰写了《蒲元别传》。


诸葛丞相扶持的利润产业--蜀锦
除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煮盐冶铁这些基础性建设发展外,诸葛丞相又大力扶持了一个能为国家带来巨额贸易利润的产业——蜀锦。我们都知道四川成都又叫做锦官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里都称成都为“锦官城”,这个“锦官城”的称呼就和诸葛丞相有关。

在陈寿著作的《诸葛亮集》中曾收录了丞相评价蜀锦的话语,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也就是说后来蜀汉多年北伐战争的开销主要就是靠外销蜀锦来支撑。因而诸葛丞相大力发展扶持蜀锦,在成都设立、选拔了专门织锦的机构和官员,由于数量规模庞大,成都由此才被称作“锦官城”。

我们都知道,即便到了物质发达的今天蜀锦也是十分高端的纺织品,更不要说交通经济都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史记•大宛列传》中曾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时曾在大夏国(今新疆和田一带)看见过邛地竹杖和蜀地产的布料,经询问得知是大夏商人到距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身毒国(今印度河流域)买回来的(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定张骞看到的蜀布是否就是蜀锦,但能肯定的是,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蜀地的丝织品就已经远销海外了。吴蜀通好时邓芝一次带去了蜀锦千端赠与孙权,两国贸易时蜀锦肯定也是大受欢迎。高端的产品,畅销的市场,诸葛丞相大力扶持蜀锦为国家带来巨额创收、用于支撑北伐作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一个国家治理的如何除了要看出台政策的好坏、产业的扶持,还与上位者本人的道德操守、生活作风息息相关。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孔子说过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就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在这一方面,以丞相为首的蜀汉许多位高权重的上位者洁身自好,确实是令人赞叹的。

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做官的人选都是通过地方层层考察、推荐选拔上来的,被称作“察举制”。考察的标准一个是“孝”,因为在家尽孝的人进入社会之后肯定忠于国家。还有一个就是“廉”了。所以那个时候选拔合格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孝廉”。

诸葛亮早年虽然没有做过孝廉,但考察他的一生,比起孝廉的标准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留给我们今天的精神财富实在是非常宝贵,即使过了一千七百多年都不曾褪色。五十四岁的诸葛亮在前线给八岁的儿子写过一封家信,就是大名鼎鼎的《诫子书》。

在《诫子书》里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处世态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告诫儿子: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年老的时候就会像枯落的树叶一样不被社会认可,即使因此守在家里哭泣,又有什么用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今人力捧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至理名言“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可谓尽人皆知,细读之下,奥的名句与丞相《诫子书》中的观点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处吗?诸葛丞相在《又诫子书》里还提到了自己对饮酒的看法,他认为喝酒应该注意身体和礼节,可以喝醉但不能醉到丧失理智乱性胡来的地步(可以至醉,无致迷乱)。就是这个对待喝酒的观点,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还做不到,甚至因酒误事、自毁前程的大有人在。

诸葛亮用质朴的语言去教导儿子,他而自己的行动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生前没有搞过别的产业,去世后主动公示财产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公示财产的官员。不要忘了,诸葛丞相是一位封建时代的官员,却比起今日那些老子为官,儿子仗势开公司老婆借机揽工程的人要好得太多,太多。就是诸葛丞相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汉军政大员们大都清廉节俭:

邓芝任将军二十多年,始终没有置办私人产业,妻子儿女都不免挨饿受冻,去世时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邓芝传》载: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大将军费祎生性朴素,家无余财,儿子布衣素食,出门没有车马与常人无异(《费祎传》裴注引《费祎别传》载: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大将军姜维常年为国征战,而家中却是家宅破旧,没有余财(《姜维传》载:宅舍弊薄,资财无馀)。

来源: 网络 责编: Kitt

上一篇: “雾霾”的“霾”原来是指沙尘暴淹没树林、走兽!

下一篇: 李世民留给后人的千古之谜:《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