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 诸葛亮修身与治国的大智慧(图)
2015-04-13


诸葛亮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被人们称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网络图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诸葛亮未出山时在隆中草庐中门上的对联,揭示了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德操,即有道德修养的人,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诸葛亮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修道修德,志向高洁,曾作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他对学习的态度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他在南阳隆中时,躬耕陇亩,诵读经书,访师问道,通晓道法、天文、地理、阴阳、政治、军事、文化,志在报效国家。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去会见他,他作了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预见了三国鼎足之势。后出山辅佐刘备,“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大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危难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直至南中平定,百姓丰衣足食。

“忠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为人之道,“忠义”二字也贯穿着诸葛亮的平生,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为人处世上,处处都渗透着他的智慧和忠义。他忠心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忠于国家,忠于职守。他撰写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文章自然流淌出的至诚的语言,使人看到的是为国为民的忧思,是使命,是报效国家的决心和意志,是治理政事的勤勉与无私。

诸葛亮对内施德行仁,用人公正,在其所重用的文武官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才,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之降将,其包容四海之襟怀、容人容物之雅量受人赞誉。治理国家“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蜀国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的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

对外以德服人,诸葛亮不仅承刘备的“三顾”,也深受孙权的敬重。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

诸葛亮在《举措篇》中说道:“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一生求贤若渴,为了举贤以求治,他在成都南方筑一招贤台,以迎接四方之士,并且设立了一个叫作“参署”的机构,重用了一大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因此时人称“蜀官皆属天下才俊”。

诸葛亮作为丞相,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日理万机,兢兢业业。他在天文地理、兵书器械、农工算计、医卜星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将其用于指导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除大事外,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亲自过问织锦、养蚕、煮盐、冶铁等生产发展情况,亲自参与木牛流马、连弩等器械的设计和制作,农业科技方面,他强调“务农殖谷,无夺其时”。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十多年间,蜀汉社会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诸葛亮为人忠厚宽恕,从不居功自傲。他在《自勉》中说:“骄者招毁,妄者稔祸”,总是虚心请教,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处理国家大事时善于集众思,广忠益,听得进不同意见和建议。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的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他提出为官者要严于自律,以身作则。诸葛亮一生还淡泊名利,廉洁清正。

诸葛亮深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理,他通过观察天象以预知未来,有先见先知之明,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往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在军中闲暇之时,还写了著名的《马前课》,这是对天下未来形势的预测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部预言之一。这部预言非常简洁明了,其预言惊人的准确。他作此文以示后人,天运循环,明者当遵循天道、象天行动以明趋避。

诸葛亮的高洁品行得到世人的景仰,人们一代一代传颂他的故事,这种深切的怀念,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诸葛亮既有儒家的君子风范,又有道家的仙风道骨,在他身上,凝聚了历代文人士大夫及黎民百姓对崇高道德人格的期盼:淡泊明志,躬身行道,对百姓的爱之深、之久。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典范。
    责编: Amy

    上一篇: 人人都会的相人术

    下一篇: 历史上的火烧圆明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