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伐吴惨败的刘备去世,仅仅过了五年时间蜀汉就有实力多年北伐,这除了有南中供应军资外,更离不开自身厚实的国力作支撑。这也反映出诸葛丞相是一个善于治国的人。
贤相
孔 明 治 蜀 , 国 有 所 依
《诸葛贤相》系列第三章,刘炜(著)
吴蜀重新交好后,访问蜀汉的吴国使臣张温做过吴太子孙登(孙权与魏断交后,于公元229年称帝,孙登为太子。所以这里取“吴太子”的说法)的老师,名气很大,他返回后对蜀汉的政事赞美有加,为此还引起了孙权的恼恨。魏晋时期的大儒袁准在《诸葛公论》中也评价过诸葛亮治蜀的成效:“田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关于治蜀的具体内容、举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字未提,陈寿仅在《后主传》中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八字一笔带过。但如果翻开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誉为“地方志鼻祖”的《华阳国志》以及其它讲述风土人文的典籍,就会找到很多诸葛丞相治蜀的详细记载。
治国,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尽人皆知,试想一下,譬如今日的朝鲜没有强大的农业基础,每年要靠国外大量援助,连“自给自足”都谈不上,又如何能做到立足于世。一味鼓吹自己是幸福过度更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说起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时代的农业,就必须要提及“屯田”这个概念。屯田是指封建时代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分为军屯与民屯两种。屯田制度起源于秦汉,那个时候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游牧民族循水草而居往来飘忽不定,每每中原王朝集结大军前去征讨,能否找的到游牧民族姑且不论,单说出兵一项,十数万的大军就意味着十数万的精壮男子无法从事劳动生产,还意味着要有成倍的后勤人员从事补给运输供应着这支军队,这些人同样无法进行劳动生产。
如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其在位期间规模最大的征讨匈奴作战,史称“漠北之战”。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出击,根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跟在骑兵之后的)步兵和后勤保障人员有几十万人(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如此一来,仗能不能赢先放一边,中原王朝自己的家底却首先要败光了。所以,务实些的封建统治者不提倡劳师远征,而是组织军队或者迁徙百姓在边境上定居,忙时劳作,闲时训练;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这样既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又大大缩减了国家的开支成本,这就是屯田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秦始皇时期的蒙恬、西汉中期的赵充国,都是在军屯上颇有成就的人物。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百姓流离,民不聊生。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真实的写照。连年的战争导致了土地荒芜、粮食签收。早期讨伐董卓的酸枣联军因为无粮而散伙;曹操在和吕布争夺山东兖州的作战中相持百余日,最后双方都因没有粮食而各自撤军。流离的百姓、荒芜的田地,大规模的组织民屯势在必行。鉴于此,曹操在迎接汉献帝的那年,就在许昌招募流民实行屯田,民屯的政策规定:百姓不用官府提供的耕牛,最后收成对半分;用耕牛的,收成四六分。屯田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得谷百万斛(一斛合今120斤),在乱世当中,屯田本意虽是筹措军粮,但它同样稳定了社会秩序,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中原大乱,许多百姓逃到了江南,这又为吴国屯田打下了条件。
蜀汉的水利工程
关于蜀汉的屯田,我们只能找到些蜀汉军队为免运输之苦在北伐前线实行军屯的记载,几乎看不到民屯的记录。这并不是说诸葛丞相只知筹措军粮而不管百姓的生死,《隆中对》提到过四川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又不曾经过战乱,既无荒田又无流民,没有民屯的必要。
直到今天提到四川我们依然称那里是天府之国,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秦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说起。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下,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竹笼放石的堆砌方式,经过八年的努力,才将其修成。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都江堰建成后可覆盖土地近千万亩,遇到旱年人们就用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土地,雨年就将其关闭,一切都由人控制,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也就此流传。所以在蜀地,维护好都江堰大堤几乎就和农业大丰收划等号了。《水经注》中提到了诸葛丞相对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十分重视,称都江堰是蜀地的农业之本,国家的财富。并设置了管理都江堰的官员,拨兵丁一千两百人负责维护(此堰农本, 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有堰官)。
除了都江堰外,今天云南省保山县还遗留有三个用于灌溉的堰堤,当地人们称为“诸葛堰”,传说也是诸葛丞相南征时规划的,这些水利工程都促进了蜀汉农业的发展。此外,诸葛丞相还命人在四川绵竹武都山种植白菩菜、在南征越嶲时发现山间有一种根大、叶大、茎粗的野菜,也命人取种种植用以补充军粮。刘禹锡在《嘉话录》中提到了这种野菜叫做蔓菁,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头菜,还提到了诸葛亮讲述种植蔓菁的益处,诸如叶煮可食、滋生迅速等特点,蜀地百姓们亲切把蔓菁也称为“诸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