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能源产品的成本上升,美国1月最终需求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获得逾四年来最大月度涨幅,但核心PPI仍然受到强势美元继续压制。
原材料成本上涨提升了全球各地的生产者物价,尤其是中国。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但分析师仍预计,由于美元表现强势,美国整体通胀将保持逐步攀升的态势。
FTN Financial分析师Jay Morelock表示:“中国1月价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创2011年以来最大。鉴于价格上涨压力大多来自原材料价格从去年的低位反弹,所以较长期观点仍偏于谨慎,但并不担忧”。
美国劳工部2月14日(周二)表示,1月最终需求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较前月上涨0.6%,为2012年9月以来最大涨幅。去年12月的涨幅为0.2%。部分服务的价格上涨也推动了1月PPI升势。
经济分析师此前预期1月PPI上升0.3%。尽管PPI较前月跳涨,但较上年同期仅上涨1.6%,与12月相近。1月扣除食品、能源和贸易的最终需求,PPI较前月上升0.2%,去年12月升幅为0.1%。
这项所谓的核心PPI较上年同期上升1.6%,低于12月的1.7%。美联储的通胀目标为2%。
通胀逐步上升,加上就业市场趋紧,以及经济增长增强,应会支持美联储今年继续上调利率。美联储预计2017年升息三次。
美联储主席叶伦2月14日(周二)对美国议员称,等太久才撤走宽松货币政策是“不明智的”。
受叶伦讲话影响,美元指数触及三周高位。美国公债价格下跌,美股涨跌互现。
更多的美国制造商报告称原材料价格上涨。1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物价指数升至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ISM的指数与PPI有密切的相关性,已连续11个月上升。升势主要反映了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受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油价已攀升至每桶50美元上方。
但由于美元兑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进一步走强,加上薪资增长依然温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通胀的溢出效应可能有限。
上周政府的报告显示,1月剔除燃料的进口物价连续第三个月滑落。路透调查的分析师预测,定于周三发布的美国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料较前月上升0.3%,升幅与去年12月持平。
富国证券分析师Sarah House表示:“尽管通胀仍趋于上行,但加速程度并不像今天主数据所体现的那么快。对美联储而言,眼下通胀还不是问题”。
1月最终商品需求PPI增长1.0%,为2015年5月以来最大增幅。这占整体PPI增幅的60%以上。12月为增长0.6%。
批发食品价格1月持平,12月为增长0.5%。医保成本小升0.2%,这类成本会反映在美联储偏爱的通胀指针——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中。
1月贸易服务PPI上涨0.9%,前月为持平。该指针衡量的是趸售商和零售商获得的利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