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处于九七后最分裂与混乱的时候,前途令人担忧。香港年轻人为掌握自己的命运,提出独立、自决或自治等等主张。有许多年轻人怀念过去英国统治的日子。40年前我有幸从上海移居香港,住了整整21年,目睹香港经济起飞与中国大陆收回香港的重要时刻,也历经了过去的香港与现在的区别……
一个移民城市的历史
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1949年前后「避秦」来港者,多为江浙人士,尤其是工商业人士,后来成为社会翘楚者,如:包玉刚、安子介、董建华等都是。1960年前后的大饥荒时期,又涌来一批,有合法、有非法,各个阶层人士都有。
文革期间则是二类人进来,一类是偷渡来的,主要从广东本地;一类是像我这样的华侨,中共当时为了「联美反苏」,故作开放姿态,在197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中国以后允许部分华侨出境显示「来去自由」。当时原侨居国不愿再接受,绝大部分定居留香港。
文革结束后,再开放有海外关系的非华侨人士到香港定居,尤其是1984年中英签署有关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以后,放出大量中国人士移民香港「掺砂子」,九七后,更多的「砂子」进入香港。
中共刻意往香港「掺砂子」
可以说,1980年代初期以前到香港的移民,绝大部分是反共人士,这决定香港社会「反共」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共有意识的「掺砂子」情况下,因为放甚么人出境的决定权在中国公安手里,就有许多政治考量,也有受贿而批准的。即使香港人在中国大陆的直系亲属应该优先照顾,但是如果缺少政治背景与金钱力量,也须要排队等很长时间。
当年我们定居香港,比现在不知道困难多少,首先是普通话当时吃不开,不会广东话简直很难找到白领的工作,只能到工厂做动手、不动口的工人。1970年代后期开始,新移民的头一年,每3个月要去人民入境事务处排长队办一次报到手续,一去就是大半天,然后每年登记一次。那时有甚么对困难户的「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有困难就一人做几份工作,我就是每天从工厂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给报章写稿赚「外快」。
然而不论怎样困难或刁难,做为英国殖民地下的「三等公民」,我们还是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们唾弃共产政权的选择,而且也坚信在一个自由社会里,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拼搏,就能够生存下去。当时也有出来的华侨因为习惯了中国「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36元人民币是当时城市基本月薪收入)的生活,不适应新的生活而再回到中国大陆。还有的则来香港「依靠组织」,在「爱国阵营」混一口饭吃。
当然,其中还有一批「组织」派出来的。当年我在印尼读中学时候作为老师的中共地下党员,再被派到香港来「关注」我们这些回流到香港的侨生,我们当然也早失去当年对他们的尊敬,甚至根本就瞧不起他们。这些「地下」人士散布在香港各阶层,其中香港媒体更是聚集了一批「菁英」。
「香港本土力量」团体
在香港最困难的是居住问题,房租几乎要占一家收入的一半左右。申请贫穷线以下廉租屋者,也得排队至少7年。因为我们是新移民,对香港的繁荣没有做出过贡献,甚至在文革初期还欢呼香港改名为「驱敌城」,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规定非常合理,我们怎么好意思与「老香港」争夺这个福利?
当然,香港社会也不是对我们这些新移民毫不关心,实在是有困难的,例如:重病入院,或住院动手术等,在公立医院里有志工帮你申请困难补助,香港英皇御准赛马会等慈善机构会拨出款项,我就曾经是一个受益者,因此一直对香港抱着一颗感恩之心。与中共医疗利益优先的体制完全不同,从而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的本质差别在哪里。
2011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一财政预算:发给每新移民6,000港元。 此预算引发出新移民与老住民之争。对老移民来说,毫无贡献而立刻理所当然的领取由香港人血汗建造起来的福利制度,是对香港人的不公平。
于是在2011年3月6日,香港多个团体发起反财政预算案的游行中,出现「香港本土力量」的新团体,他们的主要纲领是阻止香港的中国化,就是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此举引发大量香港人的共鸣。
香港本土化运动
此团体打出反对给新移民6,000元的口号,只是他们主张的一个极小极小部分,他们的主要纲领是阻止香港的中国化。须知,用新移民来「掺砂子」这种做法,与对西藏、新疆的大量汉人移民来实现「汉化」异曲同工,而到香港享受资本主义生活显然比到西藏、新疆的边疆生活愉快得多而趋之若鹜。因此对来历不明的新移民出现质疑也很正常。
香港本土力量在网络上用粤语阐述他们创立的动机时,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十几年来香港被中国化的情况愈来愈严重,我们要努力去「阻止香港中国化」;他们还强调香港「本位」,要与内地区分,批评内地新移民「滥用综援」,认为有须要抗衡福利主义。
在阻止「香港中国化」方面,他们认为香港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本地文化同核心价值却被日益蚕食。因此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捍卫本土文化,保障香港权益,抵御中共强权的文化清洗。
中共强制的「爱国教育」就是这样的强权文化清洗,从几年前的保卫皇后码头与反对建造高铁、阻止拆迁菜园村的社会运动,是他们为保护香港历史与文化所做的社会运动。这一批新兴香港年轻人参与的社运,延续至2014年,一场引发世界关注的雨伞运动后,汇聚起更强大的「本土派」思想潮流:希望透过认同以香港中心的思考、多元文化思想及民族主义的力量,来建立自身的民主制度与文化认同。
这批香港新生代,代表着香港未来的希望。
(转载自看中国媒体《看》杂志。因篇幅有限,原文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