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中国新闻
发展在地经济的致富法则
文/陈博志(台大经济系教授)
“一石二鸟”是很愉快的想像,但在现实上很少可能实现,要打到两只鸟通常至少要两颗石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Jan Tinberger)证明了一个有名的“丁伯根法则”,即我们若要同时达成N个经济目标,则通常需要有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一石二鸟只是偶然,不是常理。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所得增长和充分就业,也就是“赚更多钱”和“人人有工作”,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为了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也要有两种产业发展策略。为了赚更多钱,我们必须要参与全球合作,以得到国际分工的机会和效率,也就是要积极全球化。但全球化的竞争也难免让很多人的工作被外国抢走。所以要同时达到提高所得及充分就业的目标,我们要同时有两种不同的产业发展策略。
有些产业和人才必须积极全球化,以发展我国独到或领先的知识来取得高超的国际竞争力,并利用全球广大的市场机会充分发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之价值,以获取更高的所得。而针对那些在国际上竞争力较低,或者工作可能被低工资的外国劳工抢走的产业,则为其发展一批只能在本国生产,不必面对国际竞争,外国不易抢走的产业,以确保民众的工作。
简而言之,用知识经济进军全球化的竞争,同时也要用在地经济来保障无法打赢全球竞争者的生计。两种策略同时并进,才能达到经济增长且充分就业这双重的目标。要打两只鸟,至少要用两颗石头。
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国际间出现一股将各国同类人力的薪资拉平的作用,同样工作能力的人若在A国的薪资远高于B国,则这类人在A国的工作或其生产的东西就很可能被企业移到B国生产以降低成本,因此A国的薪资很可能相对下降而B国相对上升,使这类工人在两国的工资变成较接近。这即是笔者提出的“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
这种作用将使高所得国家很多人力面临薪资下降的压力。能够发展或运用别国没有之知识的人,可因此而摆脱外国的竞争,进而免除工资下降的压力。这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性。然而任何国家之内必有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机会以知识来和外国竞争,因此他们在国际竞争中,即可能面临工作被抢、工资下降,甚至失业的危机。所幸有不少经济领域,外国并不易加入竞争,而须在地生产,因此这类在地经济也就可成为那些较缺国际竞争力者的避难所。
在地经济分两类:
当地需求 当地特色资源
在地经济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当地需求为主要基础,即其需求必须或最好由当地生产来满足的产业;另一类则是以当地的特色或特有资源为基础,即当地具有和外地不同之特色的产品,或利用当地特有或富有之资源的产业,以及当地既有产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等等项目。
从国家的观点,我们有很多这类产业可以免于被外国抢走。从各地的观点,各地也有很多这类产业不易被其他地区抢走。因此好好发展这类产业可使本国及各地较无力和外地竞争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及更高价值的运用。如此一来不只可以确保很多人的就业,也可形成一个基本的市场做为当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发展在地经济的策略,就是要增加其需求,排除其法令限制,提供其必要的公共建设和制度,用历史故事强化其特色和知名度,以文化创意丰富其内涵,并藉科技研发及优势产业之合作提升其竞争力。有些在地的特色和特产在适当发展之后,也可以因为它们的特色而吸引外地和外国的消费者,甚至因而具有在国际上特殊的竞争力。
增进当地需求产业:
法令改善 执行配套措施
以当地需求为基础的在地产业包括非贸易财和在当地生产并消费较有利之产业。这类产业包括居住和多数对个人的服务,以及各种不易运输的产品。例如小吃、理发、医疗、老幼的照顾、教育、文化活动、环境品质和治安的维护、资源回收、有机和生鲜产品等等。这些产业不是必须由在地提供,就是由在地提供较有效率。但它们目前却并不一定充分由在地生产提供。有些产业如照顾服务以往由于法令的限制和政府投入的不足,在地少了这种生产和就业的机会,而老人小孩也得不到优质的照顾,所以主要的发展策略即在于法令制度的改善,以及政府配合做必要的公共设施、保险、乃至津贴等配套。
有些较适合在地生产消费的产业如教育、医疗、和文化活动,也曾因资源配置过度集中在都市或部分地区,而对当地造成不便,也降低当地经济基础。未来应把这类由国家支配或支援的产业,更合理分配到地方,以改善各地之生活品质,并使各地有更广的产业基础。
另外有些产品如农产品、食品,特别是有机和生鲜产品,虽以当地生产消费较为有利,但在现代经济的竞争下,外地的大型企业却常能藉大规模经济甚至海外生产来降低成本,因而能以成本优势打败较新鲜的当地小企业产品。类似的情况还有大型卖场和量贩店以及连锁店打垮了当地的小店,甚至使当地的商业区衰退萧条。结果当地人民虽买到较便宜产品,却可能失去原本品质较好的产品或服务,尤其是有很多人会失去工作事业,因而对当地的经济整体而言可能反而造成伤害。这种取代当地经济的结果也可能增加运输成本。
虽然这种竞争是自由经济追求效率和进步的本质,而且也有其他利益,因此并不能禁止,但政府必须防止其中大企业和外国可能的不公平竞争手段,也应合理协助当地产业发挥它们本来具有的利益,或让其互相合作而产生可以和大企业抗衡的规模经济。
日本那种盖了屋顶而且行人专用的商店街,就是让小商店可以对抗大卖场的一个例子。台湾的夜市也是小型乃至微小企业群聚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在地经济。
当地特有资源产业:
研发 文创 文史资源
运用在地特色或资源的在地产业之一,是富有当地历史、文化、风俗特色的产品,以及地方已有点名气的特产。有些特产可以在历史和故事中强化其特色和知名度,有些特产可藉著在小说、影剧,乃至其他产品的宣传曝光而更出名,有些产品可以经文化创意或科技改良而有更丰富的内容,或更多样化,或有更高品质。这都是政府对各地特产可做的协助。
另一类运用在地特色和资源的在地产业,是利用当地特殊资源和物资而生产的产品。它们有些因为特殊资源而成为和外地有区隔的特殊产品。让这些特殊资源得到更充分的运用,而形成特产或有较高竞争力的产品。
有些特殊资源可以是新虚构出来的。例如电影和偶像剧的场景就常成为观光的景点。很多地方可以创造出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当局应投入研发、文创、以及文史研究的资源来加以协助。金色夜叉、伊豆的舞孃、蝴蝶夫人是小说和歌剧,日本人把它们当成当地的特殊资源,把故事发生的地点变成观光景点,甚至开往伊豆的特快车都叫做踊子(舞孃)号。
此外,既有产业的基础甚至因为它萎缩而闲置或失业的设施及人员,也是在地产业发展的资源。尤其是既有产业低度利用或不再运用的人力若不发展新的产业来运用,就会有失业及地方经济没落的问题。遭遇发展困难的既有产业若能升级或转型而继续有国际竞争力当然最好,若不幸必须萎缩甚至退出市场时,其原先使用的资源有几种方式可发展为在地产业。
消费品产业可对国内提供差异化产品及客制化服务,而和进口品做区隔,以保有国内市场。有些产业可发展为观光工厂,将产品当旅游纪念品或地方特产贩卖,也可让游客自行设计甚至制作。有些旧有产业留下的设施,则可当低成本或有特色的设施来发展新的产业。政府当局应积极为既有产业萎缩的地方研究运用既有资源来发展在地产业的方法,并优先给予协助,以避免地方经济没落,造成的人民失业和房地产贬值。
(看中国媒体 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