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如“定时炸弹”存在于中国经济运行的轨道上,并带来十大问题。今年地方债将再度扩容,新增与置换债券的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现在也出现了一个趋势,地方债被包装为投资理财产品后卖给百姓,地方政府达到转嫁风险的目的。
地方债不断滚动增多 今年债务超5万亿
2015年是中共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的第一年,一年之内完成高达3.2万亿元的地方债置换,但更大的压力恐怕还在后头,2016年将继续扩容。
所谓置换债券,是指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在银行取得的存量贷款。但这只是一个暂缓危机爆发的方案,对于根本问题并未解决。
据财政部测算,每发行1万亿元置换债务,可为地方政府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500亿元。地方债务置换虽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但却给银行带来了巨大债券供给压力,甚至对金融债和国债形成挤出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新增地方债券额度6000亿元,置换债券额度3.2万亿元,全年地方债发行总规模达到约3.8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8.5倍。
各个机构对2016年地方债发行规模的预测略有不同,但各机构预测的数据都超过3万亿元,如招商证券的预测为3.4万亿元-4.2万亿元、中金公司预测为4.5万亿元-5万亿元、光大证券则预测高达5万亿元-6万亿元。
地方债如“定时炸弹”有十大问题
去年底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地方债调研报告,认为有十大问题从而敲响债务警钟。
1、存量规模大,债务增长快;2、对新增债务需求仍然较大;3、变相融资。有些地方采取地方财政与银行、国有企业等合作成立基金的形式,这类基金运作中行政色彩较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4、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财力普遍不足,财政平衡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越到基层困难越大;5、地方存量债务利率普遍较高,据估算各级地方每年利息支出就达近万亿元,有的地方甚至连债务利息也无力偿还,有的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逾期债务。
6、国家决定对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但对如何确定限额仅有原则性表述;7、举债机制存在隐患;8、或有债务风险。除已经统计的融资平台等或有负债外,社会保险欠账、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也可能转化为政府债务,调研中还发现个别地方甚至通过举债来发放养老金。
9、问责机制没有有效建立;10、由于置换债务的期限大都在5年以上,一些地方对债务偿还问题尚没有紧迫感,只希望能够将全部存量债务进行置换,甚至出现了“地方债务已不是问题”的思想倾向。
地方债成投资理财产品 风险正在转嫁给百姓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表示担心地方债、银行坏账的问题。茅于轼称,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不像是西方银行都是私人办的,出了问题就要自己解决。而中国的金融系统老板是政府,所以出现了问题一定会冲击金融结构。
现下也出现了一个趋势,地方政府将地方债包装为投资理财产品后卖给百姓,达到转嫁风险的目的,而操纵这一过程的是地方政府、银行和信托公司等共同合作。
首先,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通常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控制的城建开发公司等融资,这些公司因为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一成立就带着政府项目。这些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进行贷款,对于有政府背景的公司,银行自然全单照付。
接下来,银行将这笔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要做的还是将债权转卖出去,这样银行和信托公司就都没有风险了。银行和信托公司这样做是因为它们都知道,给地方政府贷款多半是有去无回。
信托公司把债权做成理财产品,然后信托公司再委托银行进行代理销售,买主就是老百姓。实际上等于最终是老百姓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债主,也成了风险承担人。
一旦风险发生,各方开始推脱责任。老百姓若要打官司,但是地方法院、银行、信托公司、城建公司与地方政府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老百姓最终投诉无门,这也是近几年群体维权事件越来越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