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市场中纠结的中国汽车品牌,似乎正在集体经历“顿悟”的过程。
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车企出口为5 。22万辆,比上月下降14 。2%,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3 。4%。毫无疑问,出口量持续下滑意味着中国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正陷入窘境中。即便如此,奇瑞、广汽传祺等中国品牌车企近期纷纷重调海外业务规划,并将目 标指向欧美市场。然而,随着由美国主导,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达成一致,这会否再度成为横亘在中 国汽车出海道路上的一道高墙?
“痛”的领悟
来自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8月汽车出口49.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4 。8%。其中乘用车出口28.67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6.5%。面对今年以来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近年来我 国人民币(6.3458, 0.0008, 0.01%)持续升值,但全球经济普遍疲软,使我国汽车出口随之下滑成为必然。
除了大环境使然,中国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品牌溢价能力存在的短板日益凸显。某中国品牌车企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中国品牌汽车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在产品力与日韩品牌相当的前提下,当地市场经销商往往要求中国车企产品价格下调30%。
广汽传祺董事总经理吴松对南都记者坦言:“代价如此之大,出口销量即便再可观,对于中国车企不但没有积极意义,单纯依靠低价进入海外市场还会对中国品牌的价值造成伤害。”
对此,中汽协秘书长董扬指出,中国汽车出口销量下滑,是中国出口汽车产品竞争力和出口方式上存在问题的集中反应。
重提“欧美计划”
“针对美国市场我们正抓紧准备,争取在2017年进入”,日前吴松向南都记者透露,广汽传祺已制定东南亚、中东以及北美的海外市场“三步走”规划,目前在中东市场取得突破。广汽传祺与巴林当地经销商已于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签约,预计10月首家销售店开业。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作为吉利汽车海 外业务单元的上海美嘉峰国际贸易公司,悄然迁回位于杭州的总部。对此,吉利汽车公关总监杨学良告诉南都记者,此举旨在促使吉利的海外业务更好地与吉利汽车 的研发、质量、K D链的业务单元协调,改变以往以贸易形势主导海外业务的模式。他表示,吉利除了近期在东欧、北非等重点市场加快本地化建设之外,未来随着吉利C M A平台产品投放,同样将进入欧美市场。
无独有偶,尹同跃也在谋划着奇瑞汽车的远征军矩阵,按照计划,其将在国际市场构建奇瑞高中低产品的竞争格局:奇瑞捷豹路虎定位豪华品牌,与奥迪、宝 马和奔驰等豪华车竞争;观致定位为溢价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场,与丰田、大众和别克等品牌竞争;奇瑞将面向大众消费人群,主要对标现代起亚、荣威、雪佛兰及 斯柯达等品牌。
9月16日,上汽大通成功中标爱尔兰邮政260辆政府大单的首批车辆从无锡发往爱尔兰。同时,上汽大通近日也完成了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海外战略路线规划,即以爱尔兰为跳板,进入西欧,预计于2015年完成欧洲右舵区域的覆盖。
TPP带来多大挑战?
然而,就在10月5日,美国、日本等12国签署T PP协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这对于进军欧美的中国汽车而言,是否意味着当头棒喝?
“T PP协议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汽车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广汽传祺国际业务部部长刘浩源告诉南都记者,首先T PP实施零税率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汽车产业影响难以立竿见影。并且,当前中国车企的主要海外市场仍在中东、东欧以及南美,受到T PP的影响有限。
即便将上述12国作为主要海外市场的车企,T PP仍难带来严重影响。以主攻澳大利亚市场的上汽大通为例,虽然其出口未能通过T P P获得免关税优惠,然而,依然可以通过其与中国达成的自贸协定。在减税过渡期之后,中澳之间的货物产品接近100%零关税。根据记者梳理,在12个T PP国家中,与中国达成F T A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秘鲁和新加坡5个国家,几占T PP国家一半。
事实上,进入欧美市场最大挑战并非T PP。近日,上汽大通车型V80在澳大利亚进行的A N CA P碰撞测试中仅获两星评级,有媒体称该成绩是“近年来A N CA P轻型商务面包车最低测评成绩”。对此,上汽大通公关总监杨洪海告诉南都记者,本次A N CA P采用目前最新版本的碰撞标准,测试的产品则是2012款上汽大通V 80,没有ESP标配最多只能获得两星。上汽大通V 80A M T车型全系已标配ESP,上汽大通已再次申请A N CA P测试,“这款车型完全可得到三星成绩认证”。
事实上,上汽大通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车企未来进入法规要求严格、技术壁垒高企的欧美市场将面临处境的一个缩影。与传统海外市场相比,欧美 市场相对价格敏感度不高,但相关标准、法规严格,一旦违反将有可能面临重罚。之前,包括福特、雷克萨斯等在内的一些知名汽车品牌,都曾有过类似经历。
“中国车企进入欧美市场不能盲目通过低价追求规模,而是应不遗余力地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杨洪海表示。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吴松,他表示,在海外市场应该先做品牌,再谈规模。
事实上,自主品牌试水欧美,应该重视其对中国品牌的品牌力和产品力的提升作用。能够进入欧美市场,说明产品品质及设计等软硬方面均能接受最严格市场检验,这对其他市场将会产生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所以欧洲市场对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形象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