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制药产业的投资观点
2016-08-06


这几年,生技制药股都是火红的投资焦点。从正面看,其产业前景无限亮丽,可能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之一。人类对医疗的需求无上限,而生物科技又不断有突破性发展,例如癌症治疗新法。投资生技制药股,一则符合时代潮流,又有救人的功效,如果还能享有丰厚的报酬,岂不是一举数得?
但从反面看,生技制药业涉及艰深难懂的医药专业知识、医药管理法规、漫长而又耗资甚巨的研发过程,再加上股价暴涨暴跌捉摸不定,大多数时候甚至无法评估价值,投资人一个不留意,就血本无归。审慎的投资人为此甚为挣扎,大多裹足不前。

对新药开发的了解

其实,这是一个结构非常特殊的产业,具有鲜明的经济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笔者不具生化医药专业,纯粹从产业角度投资美国生药类股十多年,在此野人献曝,提供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保守的投资朋友有些许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必须对新药开发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一项新药从研发开始到成功上市,除了动物试验之外,还要经过3期的人体试验,整个过程动不动就是10年以上,费用少则二、三亿美元,多则十几亿美元。而在新药上市之前,这笔投资是没有任何收益的。其次,能够通过3期人体试验的机率,大约只有10%。

所以,对专注于新药开发的小型生技公司而言,每通过一期人体试验就是一大利多,股价就会狂飙一次,当3期完全通过,股价往往涨数倍甚至于10倍以上。相反的,若是人体试验的结果未达标,小型生技公司的股价就应声重挫,很多就直接变成鸡蛋水饺股了。

部分具有医药专业而且喜爱风险的投资人,对他们来说,这正是一展身手的好机会。他们会去整理美国FDA药物审查日程表,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在审查结果公布前几天买入或卖出标的股票。等结果公布后,市场价格会大幅反应新资讯,便立即获利了结。如果猜错了,就大赔一笔。高风险高报酬,非常刺激。

显然,对于非医药专业的保守投资人来说,这种方法几乎等于赌博,避之唯恐不及。但千万别因为审慎投资人参与不多,就以为医药产业的游戏如此而已。

医药产业形成垄断

小型生技公司多半是由原本在研究机构任职的专业人士,向志同道合的人募得一笔资金,从事新药研发事业。他们尽管有理想有抱负,但至少二、三亿美元的开发费用和偏高的失败率,加上长达10年的开发期间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和成绩,会让他们在过程中面临极大的煎熬。创业者除了要面对投资伙伴的质疑和压力,自己还不时要陷入天人交战当中: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还是稍微有点成果时,立刻见好就收?

另一方面,国际级的大药厂,每一家的市值几乎都在千亿美元以上,经营历史更是动辄百年,他们有资金、有专业、有人才、有通路、有策略、还有人脉。对于有潜力、有价值的生技新公司,这些大药厂很乐意用优厚的条件去承接。对他们来说,花个几十亿美元买一家有潜力的公司是值得的。如果小生技公司不愿意一下子完全放手,大药厂通常也会很有耐心地从策略联盟、部分入股、技术合作等慢慢进行。

久而久之,全球医药产业似乎就形成一个垄断或寡占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小公司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就(乐于)被大厂所接收,所以他们所开发的新药自然就受到大药厂的控制了;另一方面,医院似乎也比较乐于采用大厂的药。总之,大药厂已经实质上摆脱销售终端的价格竞争,并享受优于合理的利润。

代价是药品价格越来越贵,尤其是能够医治重要疾病的好药。根据2013年美国一位医师的文章,在美国一个癌症病人一年通常要花10万美元以上在化疗药,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上涨。同一篇文章更指出,这么昂贵的药价,并非完全如药厂所说的反应高昂的研发成本,而是被药厂赚走过多的利润。

我们只要把几家大药厂的股价资料拿出来看,就可以得到印证:最近5年的股价几乎都涨了一倍左右,再加上每一季的股息分配,的确是很不错。如果药厂不赚钱,药价只是被动反应成本,股价再怎么说都不可能有如此表现。写到这里,保守投资人在生技医药股的投资,就应该有一个明确方向了。这又是一个占据垄断地位以获取稳定利益的例子。

研发公司承担损失

另一个说法是,大厂的利益其实是源自研发失败公司所承担的损失。理由如下:那些研发失败的公司,有的成了鸡蛋水饺股、有的直接关门大吉,投资人血本无归。这些失败者多如过江之鲫,整体的损失难以估计。但他们有一个贡献:让市场知道这条路试过了,不成功,请以后的人避开或是改变方法。因此,这些损失或许可以视为全世界在开发新药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现在,这个代价由失败的小公司承担了,剩下的成功果实则留给大厂去定价、去分配。
 
总之,生技制药产业有大鲸鱼也有小虾米,小虾米们前仆后继地承受失败的痛苦,大鲸鱼则好整以暇,优雅地处理成功果食。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你在做赚钱的事还是值钱的事

    下一篇: 再婚夫妻的财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