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
2019-11-19

文|刘如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由宋朝大儒王应麟先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内涵和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浓缩在此,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被古人推崇为“经书”。经,是不变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值得所有人遵从和学习的典范。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众多,《三字经》可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有学者把它比喻为通俗的《论语》。《三字经》文词精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能迅速启迪心智,将人导向正途,让人胸怀大志。背诵《三字经》等于开启传统国学大门,不仅懂得了几千年的历史,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经》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直以来都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首选教本。下面,就让我们边读边谈吧!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参考】
为人父母的,如果养育子女,仅仅供给他们生活上物质的需求,却不好好管教他们,这是做父母的过错。同样的道理,老师教导学生如果不能严格督促,认真教学,这便是做老师的怠惰失职了。

身为子弟,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少时不用心学习,不明白做人的道理,也没有丰富的学识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读书笔谈】
这八句话,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头两句的“养不教,父之过。”更是人人皆知,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明白父母的教育责任重大,仅仅供给孩子物质上的享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孩子言行不端是要问责于父母的,所以这里是对父母的劝导,很明显是在提醒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德行的责任。

因为第一课开篇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和“苟不教,性乃迁。”以守护孩子善良本性不变为目的的教育宗旨。所以父母之责,首问德行的教育。而且,《三字经》在提到教育者时,首先提到的也是父母,因此,点明教育宗旨后,第二课提到母亲的范本孟母和父亲的范本窦燕山,以孩子不受坏的环境影响和教子重义为核心。可见古人对教育的认识,首先注重的就是人品教育,而人品教育更是从父母的家庭教育开始。

古人因此有各种家训,日本叫庭训,至今传承。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后,更是注重中国的儒家教育,家教严格,私塾遍及全国,培养孩子端正的言行礼仪。日本的现代小学,就是来源于江户时的私塾“寺子屋”,在小学和中学,不仅学习汉文诗歌,甚至学习孔子的《论语》。并且在小学、中学、高中都设有家庭科,要学习做料理、缝纫和打扫,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基本的待人之道,这可说是现代版的洒扫应对,继承了古代私塾和家庭教育的传统。

《三字经》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宗旨高明,正人心的同时,语言却浅白且朗朗上口,人人都能读懂,不仅对孩子是良好的启蒙,对父母和天下百姓也是深刻的警醒和教导。古代中国为何能成为世界敬仰和学习的礼仪之邦?仅仅凭著这本小小的启蒙教材,就足以令人心明。

本课的父母和教师,都是教育者,但是父母容易溺爱而忽视德育,而专职教育的老师则容易对德育教导不严格,同样是失职。本课论述上,对父母和老师,各自要求看似有所偏重,其实合起来才是全面要求。无论父母和老师,都要懂得重视道德的教育,也都要严格施教,就像孟子的母亲,专注坚持,从不懈怠,否则都是不负责任,都会被视作过错和懒惰。那么,接著劝导作为受教者的孩子:作为孩子,要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这是子女或弟子应该做的,否则,到老了,一无所成,白活一世。

其实《三字经》的头三课,讲的就是人为何要接受教育,教育之本在于德,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严格谨慎地教导好孩子,莫让孩子迷失善良的本性。《三字经》讲完教育宗旨和教学双方对教育应持有的态度后,接下来,下一课开始,就会告诉孩子要如何一步一步的学习了。因此,有人说,三字经几乎可让人自学成才,给出了一条如何成为儒学大家的方向,难怪古代帝王教育都如此重视本书。若要孩子成大器、有大志,请从学习《三字经》开始吧!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岳阳楼

    下一篇: 空谷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