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慧
〈钱本草〉是什么“草”?为什么唐朝宰相张说特别为这种“药草”写了一篇短文?
钱,是人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
难倒英雄汉。”纵观古今中外,“钱”在人间演绎出多少的悲喜剧,扮演喜剧者心情愉悦,家族兴旺;
扮演悲剧者捶足顿胸,悔恨千古。那么,“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对其认识理解最深刻的,当属唐朝名臣张说莫属了。
张说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在名利宦场闯荡了40多年,但他仕途坎坷,因得罪武则天宠信的张昌宗而被流放和贬谪,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让张说的诗文充满看破红尘的沧桑感,尤其他晚年时所写下的这篇千古奇文〈钱本草〉,文章不长,仅一百八十百余字,却很精辟,充满了了悟人生后的智慧。
张说策论天下第一
张说字道济,洛阳人。曾前后三次担任宰相,文笔锋健、才思敏捷,执大唐文坛牛耳三十年,为一代文宗。
唐朝永昌元年(689年),参加殿试时,吏部尚书李景谌出了一篇策论题目,时年22岁的张说所作的文章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策论”,因而名声大噪,并从此步入仕途。
张说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后又提拔到中书省任官,被封为燕国公,史书上记载他有气节、重承诺,与另外一位宰相苏颋同誉为“燕许大手笔”。
〈钱本草〉精辟见解警醒世人
张说曾经历仕四朝,三次出任宰相,但他一生仕途坎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让他的诗文充满了智慧。尤其他晚年时所写下的〈钱本草〉,写法独特,见解深刻。他说:“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进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如神灵,能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醍醐灌顶寓教深刻
〈钱本草〉以仿《神农本草经》的体式与语调来撰写,角度十分新颖。此文乃张说凭借著40余年的为官经验和10多年的修史根底,苦心孤诣所完成的,区区100余字便把钱的性质、利弊、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以钱喻药,颇富哲理,寓教深刻。
〈钱本草〉其中的“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备受世人推崇。
在文坛及官场闯荡多年的张说,为何会选择从“道、德、义、礼、仁、信、智”这七个面向来论述人和钱的关系呢?
他认为,要不为钱迷、不被钱害,关键在于恪守“道、德、义、礼、仁、信、智”这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即“坚持正道,用钱有度;守住私德,不把钱当宝贝;严恪道义,付出与收入要相应;遵循人礼,不贪非分之财;为富要仁,有乐善好施之心;讲求诚信,不违约;有理智,不让钱伤害到自己。”
只有掌握这“驭钱七术”,钱这味药才能保持良性而不显疟,“久而服之,令人长寿”,反之,则会“弱志伤神”。可谓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回归传统美德 钱本无罪其实,钱本无罪,也无药性。
把钱视如毒药,病根在人自己身上。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这无可厚非。可是,对金钱欲望的追求如果没有了分寸,可就不智了。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屹立不摇的根本,希望今人能够传承老祖宗的这些精神衣钵,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