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慧
“春分”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
时节进入“春分”后,代表著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春分”这一天,太阳会直射赤道,所以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时间一样长,昼夜平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另一是指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物候
春分节气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大地开始稳定暖热起来,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农忙开始。在历代典籍或文人的笔下,皆有吟咏。
古代《逸周书‧时训解》记载春分物候,曰:“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玄鸟就是燕子,黄河流域燕来见春分;春天是耕耘的季节,春雨润物是上天的礼物,伴随著打雷、闪电,是典型的气候现象。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则如是描写了春分的景致:“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春分时,玄鸟来报到,正是鸟语花香好时节。相传黄帝时代的少皞氏以四种神鸟司时:玄鸟司分(春分、秋分),赵伯司至(夏至、冬至),青鸟司启(立春、立夏),丹鸟司闭(立秋、立冬)。玄鸟春分来,秋分去。
古代帝王春分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之所以在春分和秋分分别祭日、月,是因为“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可“得阴阳之义”。这一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直至民国。
《礼记》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日的坛被称为“日坛”,座落在北京朝阳区,又叫“朝日坛”。明、清两代皇帝于春分之日在此坛祭祀大明神(太阳)。
春分俗谚
一些节气的俗谚,体现了前人的经验智慧,可作为现代人观察天地万物的参考。以下是几则运用“春分”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作物收成的俗谚: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表示春分是机不可失的生长季节。农业社会时,人们非常重视“春分”这一天的天气,以此可展望年中收获。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春分这一天如果下雨,就表示秋季会丰收。
春雪填满沟,小麦要减收:春分喜雨不喜雪,如果春分下雪,将会影响麦子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