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宋伂文
全球极端气候发威,你我都可能成为气候难民;这是人祸而非天灾!天地有道,人间有德,自然的秩序与道德秩序是一体的,要截止目前地球失衡的状态,答案在中国古老的风水学中。
风水原始的样貌──相宅与卜筮
自2018年5月起的近几个月,中国10多余省陆续发生强降雨,洪水肆虐,灾情惨重。
同年7月,日本遭逢最恶暴雨,让素有“防灾大国”之称的日本也束手无策。随后,欧洲惨遭严重热浪侵袭,北欧多国出现罕见高温天气。
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千年前的古人早已总结出心得,发展出中国人独有的“风水”。
最初的风水,是一种择吉处而居的活动,所谓的吉处,是指能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常为依山傍水之势。
百姓可以固定居所,安心务本,得到温饱后,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行,即所谓“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
风水清楚的轮廓初见于周公营建洛邑,这是武王的遗旨,地点选在洛水、伊水流经处(今洛阳一带),那里接近天帝的居室,曾是夏人的故居。
其子成王继位后,派召公前去“相宅”(相地),考察自然环境实地,确定基址;周公则“卜筮”基址是否吉利,得到吉兆便开始营建。
相宅和卜筮遂为后世风水学的滥觞。
古老的风水学经近代学者重新诠释后,区分为两种涵义:一是“环境风水”,从古人的相宅经验演变而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
二是“民俗风水”,从卜筮仪式演变而来,为君王在未知命运与踌躇未决的重大事件上,提供参考;它是一种方术,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更多是二者揉杂并用;然而,后世之人渐渐迷惑于风水术数,而忽略了关涉人类根本生活的环境风水。
中国古老的风水是文化糟粕?
《逸周书》记载,洛邑南连洛水,北靠邙山,居天下的中心──地中。
古人以阴阳观相地而得的地中,乃“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用自然科学的说法:洛邑处在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潮湿,有茂盛的森林,也利于农业耕作,是宜居之地。
洛邑在相宅、规划与营造的经验,奠定了古代建筑的实践基础,闪烁著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譬如在选址上,首先要对自然环境,如: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及物产等,作缜密的考察与评估;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如:土圭之法、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化之法……则是一系列讲究生态平衡的技术。
《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辨方正位,求得阴阳融凝的地中。以土会之法辨别地貌(山林、川泽、丘陵、原隰和坟衍)及其物产与居民特征,这是对国土做全面性的了解与掌握。
以土宜之法区别各种土地,所谓“土宜天时,百物行治”,让人民、鸟兽和草木在其所适宜的土地上稼穑、蕃息。
以土化之法改良土地,即根据不同区域的土质,使用不同的肥料进行改良。
以今日的科学角度观看中国古老的风水,它涵盖了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景观学及生态学等,是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奠定了古代都城负阴抱阳、择中立国的基本格局,更进一步主张“用天之道,分地之宜”,以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循环发展。除此之外,《礼记》所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也反映古人已有“环境负载力”的概念。
极端气候的解决方法
人与自然失衡的情况,使得“温室地球”世纪即将到来,科学家警告如果地球平均温度上升逾2℃时,将会引发一连串骨牌式的气候事件,包括异常的大洪水、反复发生的干旱,路线诡异的飓风和暴风,剧烈恶化的生态……。
地球在2015年已跨过1℃的界线,科学家预估在2030年代初,将会达到1.5℃的界线,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古老的风水,有著天人合一、万物共融的哲理,所达到的成效与今日环保团体所呼吁的保育物种多样性及永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重拾古老的自然观,把天地视为人类生命的根源,而非只是生存的资源,是截止环境恶化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