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榻”是对高士的敬语
2018-07-25

文︱梅媛

古代的“床”和现代的“床”指的是同一件东西吗?“床”和“榻”有何异同?到某处作客又为什么称为“下榻”呢?

今天,当我们坐在各式舒适的椅子上,躺在各种样式的床上时,可曾想过古人坐卧起居的方式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现代人普遍睡在床上,大概很少人会去思考“床”最初是为何而设?是供人睡觉用的吗?其实,古代的“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床不大相同,古代的床不仅是卧具,也是坐具,而且,对于“床”的坐法,古人可是很讲究的,除了遵循“礼”之外,也非常讲究行住坐卧的正确姿势,对于现代人来说,抛弃舒适的坐椅也许不太现实,但古人重视礼法的智慧与态度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坐卧有方古代的坐卧器具
中国古代室内的坐卧器具和现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古代最初只有铺在地上的席子,后来有了几、床、榻这些家具,但只是稍作休息的用品,而床最初也只是坐具,可坐可卧的床和榻都是较晚才出现的。

南北朝以前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睡”,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大席子上再铺一张小席,谓之重席。铺不铺席子、该铺什么样的席子,古人都是非常讲究的。曾子病重时,身边的小童曾说:“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意思是说,曾子并非大夫,却睡华美的席子,是违背礼的。

古代室内设“几”。“几”为长方形,不高,类似现在的小茶几。它的功用是坐时可以凭倚以稍作休息。古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倚几的,因为倚几也是一种不“礼”的行为。

古代室内有床,主要是供人坐的,但偶尔也当作卧具,大约到南北朝时期,床就变成坐卧两用的器具了。

榻跟床差不多,可坐可卧。古人在床或榻上坐时大部分采“跪坐”姿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坐卧器具家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从少数民族传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经过演变,圆凳、方凳等等开始渐露头角。床、榻等也渐渐变高,可垂足坐于床沿。

从“床”看古代的修炼文化

古人认为,姿势不仅对健康有著重要的影响,而且人的内在品格从举止风度上也可见一斑,因此,古人对坐卧的姿势是很讲究的。几千年来的经典除了以伦理、道德和礼仪导正天下之外,也教授行住坐卧的正确姿势。

此外,在古代,不仅读书人要打坐,提笔前讲究运气呼吸,各行各业也都讲究静心、调息,整个社会都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因此,古人采用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为什么到某处作客称为“下榻”?

“榻”是指一种狭长且较矮的床,一般是用竹、藤编制,叫做竹榻、藤榻,那么到某处作客为什么称为“下榻”呢?这来源于一则有趣的历史典故。

东汉时期,南昌有一位才子叫做徐稚(徐稚,字孺子,东汉人),他博学多才却不爱慕财富名利,官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坚辞不就,自行耕作维生,因此被人称为“南州高士”、“布衣学者”。

当时,在南昌有位太守叫做陈蕃,非常敬重正直有才能的人,于是热情地邀请徐稚到家中谈论时政。为表示诚意,他在家中特别为徐稚设置了一张榻,平时悬挂在墙上,待徐稚到来后,这张榻就放下来,徐稚走后,这张榻又被悬挂起来。

在〈滕王阁序〉中于是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描述。意思是说,人才杰出而山川灵秀,高士徐孺伫留在陈蕃特设的床榻。文章内容赞扬滕王阁所在地洪州(南昌)地区,是人杰地灵的所在。诗中就是引用了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称赞徐孺、陈蕃是有才德之人。

后人引用这个典故作为对客人的敬意与推崇,所以到某处作客就称为“下榻”。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中华文物 万里迁运 (中)

    下一篇: “一字千金”的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