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渊 东都成周
2018-03-22

(Fotolia)


大禹疏通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完成雷夏泽后,解除了水患的威胁,先人纷纷迁到平地居住,过著农耕生活。他们代代择居选址的经验,为后世“风水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天下初定,为了能受上天的庇佑,使功德光照四方,武王想在雒邑建立陪都(首都之外的第二个国都)。

他南望三涂山,北望岳边,观察黄河,并仔细查看洛水、伊水一带,认为该处地势平坦无险阻,是建立陪都的好处所,而且那里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居天下之中(四方统治的中心)。

武王死后,周公承接他的遗愿营建雒邑,命名为成周。召公先行前往“相宅”,后经周公反复占卜,皆在洛水一带得到吉兆,就此确定建都地点,周公将测绘的图纸与占卜的结果献给成王。雒邑的相宅(选址)经验,为往后中国古代建筑奠定了风水理论的雏形与实践基础,其基本格局为“负阴抱阳”,并且明确了“择中立国”的观念。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因此“相其阴阳”成为上古先人规划营宅的经旨。先人相宅之法乃勘察山川阴阳向背、地质水文及气候寒暖等自然条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

由于中国处于北半球,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而来,又山、水方位多是从西到东,所以山的南坡受光,称为阳,北坡背光,称为阴;但是在河流上就有些不同了,河流在低处流动,所以是南岸背光为阴,北岸受光为阳。

据《逸周书》载,成周“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邙山)”,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之格局。

除此之外,成周之地在上古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除了有它的政治意义外,所处之位叫“地中”,乃“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周礼》),说明成周的生态环境,冷暖适宜,风调雨顺,百物阜安,体现出先人在都城选址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周建成后,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影响中国数千年。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自断龙脉的 折臂三公

    下一篇: 列宁死于梅毒医生日记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