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讯】在当今的“宋粉”热潮中,人们对宋代书画情有独钟。时人为何独宠两宋?其投射的实是某种自我欢喜。艺术能够承载人的喜怒哀乐,也能够穿越空间的限制,引起同样要面临很多困境的其他时代和国家人们的情感共鸣。
论及两宋,众人或以积贫积弱怜惜之,或以文学鼎盛夸赞之,兼或两厢衡观之。实际上,不同结论来自差异的批判标准。不过关键在于,研究时是否平心静气且考察全面,无数历史细节的聚集,方能铸就大致总体的格局。
中央美术学院邵彦副教授便坦言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生命周期,在它的鼎盛时期,当然有文化昌盛的局面,有的时间段内,经济也很繁荣,政治也比较开明,这也是事实,但不是全部时候、全部方面都是这样。宋代也有宋代的问题,既有强邻环饲
、战争威胁,也有政治倾轧
、经济拮据。其实,正是在这种很正常的生活状态中,艺术才承载人的喜怒哀乐,也才能够穿越空间的限制,引起同样要面临很多困境的其他时代和国家人们的情感共鸣。”她敏锐感觉到当前“宋粉”的狂热,便客观指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传世的宋画都是工匠画的,就如大部分敦煌壁画,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对他们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判断,我们也大可不必将其供在神坛上。”
客观而言,每朝均有独特之美,皆因每人心中都特有之爱。今人爱宋,或多在感怀:原来我们曾经这样优雅、精致、执著地生活过。那些貌似不起眼的细节,均是宋人独质之慧心,如天青之秘色,恍兮惚兮间,摄了人魂魄。花、香、茶、酒、笔、砚、纸、墨、簪钗、佩饰、家具、器用......日常生活中弥散的诗意就建立在对寻常事物的牵挂和爱惜上。
唐宋之际,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若说唐是贵族文化,至宋,则文人意识高涨,文人本身敏感细腻,又善言说,文气飕飕可谓理所当然,且生活本身被置于重要位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就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当时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各种琐事。这些细节是构成一世文明的基座,小可见大,精细方现深广。于是,哲学、文学、艺术等纷纷从高大森严的庙堂上,轻快地走进了迅速发展的城市,在市井酒肆深处再次唤醒了人性的觉醒与文化的复苏。
各花入各眼,处处是高峰。两宋,无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瓷艺、园林......几乎都诞生了足与前朝后代争辉的巨观。“从历史上看,两宋是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份额最大的时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南宋的都城临安,是世界经济的枢纽之地。那是一个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学术昌明,文学艺术也异常兴盛的时代。在绘画史上,无论人、山、花,两宋都可以说是群星闪烁、高峰林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提醒到:“想想《笔法记》,我们就会意识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笔墨上自有一番理解和怀抱,值得我们去重新咀嚼反思。宋人丘壑万象森然,来自对于山川的长期观照与切身体察,五代及至北宋的那些山水画家们是伟大的求道者,跟后世的文人画家们全然不同,所以他们的创造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师法造化,其中关窍不在主客之间,而在人天之际。”
而其中,最耀眼的必是宋画,可谓处处有大观照,一花一叶,俱有安放。宋人感物兴怀,神与物游,穷情写物,所以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画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摇荡性情。曾有外国学者说过,第一次看到宋画,就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的确,宋画创造的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高原也有高峰,且各有其美,绝不重复。两宋间,每个画科、每个时段都留下了千古名作: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18岁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堪称中国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还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花鸟、文人写意的泼墨人物及“南宋四家”潮湿氤氲、水气弥漫的水墨苍劲等。宋画之美宁静而不刻意,淡泊且自然。现代的浮躁与喧嚣中,宋人的精神世界是那么遥远、纯粹却又亲切。或许,现代绘画未能超越宋画之谜,非技法或材料,而是心有杂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长脉中,宋朝美学从未随风而逝,它积淀于中国文化的基因中,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里。如何接过这一硕果并承传后继,无疑为穿越时空的重任。
2017年9月22至23日,“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盛大启幕。子项目“传摹·揣摩:两宋书画临摹教学展”提前开启,300多件传习研究两宋书画的作品亮相,成为观察“传承”最生动、最真实的个体性案例。
利用2017年寒假和上半学期的大部分周末,2014级人物专业的王觉平临摹了南宋刘松年的《罗汉图》。其实上大学之前,她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中国画。她说:“能够临摹一张宋画的心情十分激动,却也让『零基础』的我更加强烈的汲取和学习著传统知识和技法。临摹是孤独的对原画的对话,笔墨纸砚的选择、传统矿物颜料的使用手法、作画的程序、勾线和染色的技法、绘画的装裱所有的这一切要点,我都尽力向真正的南宋靠拢。”但她也明白,临摹是二次创作,她说:“我并没有尽力去消除自己的痕迹,自己的风格,因为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独属于我的学习过程。”临摹过程困难重重,如曾差点把浓墨滴在画作上,也曾不小心摔过绷框,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在长时间临摹中,它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她说:“一旦没有激情作为动力时,人会麻木,有这样一段时间临摹时,我就像一台没有自己思维的机器。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原画的作者刘松年,生活在当时的杭州清波门,也就是离我每天学习生活的中国美术学院仅有几百米的地方。这仿佛是一个信号,让我短暂的放下了一段时间画笔,在学校面对著的西湖的山山水水里徜徉。”她去游清波门,爬宝石山,进灵隐寺,看摩崖石刻,在西湖坐船,逛南宋遗址。她说:“我一直很感激能够临摹《罗汉图》,我从不认为我有把这一幅画临摹的很好,但更多的是它对我的影响。它不仅教会了我许许多多传统国画知识,还把我从平淡的生活中唤醒,走出校门,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这便是临摹宋画的意义所在吧,每一个爱宋画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进步。”
2015级中国画综合专业张启敬参展作品之一是临摹《簪花仕女图》。“为什么要临摹?是我画这幅画之前要考虑的问题。”他谨记学习的心态,试图从这张画的造型、内容、线条和设色加以揣摩和练习。“要注意的是,临摹与原作无限接近固然重要,但是临摹展开的思考和学习更为有效提升自己!临摹的核心是学习和理解,而学习就是不论我在临摹这个画像或者不像,而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有所感悟收获了知识;理解就是我收获了多少知识能知道应该用于何处,怎么用。活学活用很重要,收获了多少知识,在于能在形与神的临摹中取得最大值。”
而2016级陈正觉临摹时刚刚大一,初次系统性接触宋画临摹时很是摸不著头脑,以至前几周不断失败。陈正觉说:“后来通过请教老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不清楚自己的目的,我总是希望在每一处都尽量接近临本,以至于欠缺对宋画小品实质的认识。临摹宋代绘画的核心目的是要掌握宋代艺术在将客观景物转化为平面艺术形象时的艺术语言原理和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构图、笔墨的方法,整体效果、层次等等,绝不是模拟画中的颜色、形象等一些流于表面的形式。”这次的宋画临摹,使他联想到当今中国画的学习及今后的创作。他说:“也要借鉴这种理性,踏踏实实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2015级硕士研究生范阳子参展作品是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的变体摹本,创作于研二期间,原作是手卷,描绘叶落雪飘、北风呼啸时节江岸渔村渔民捕鱼之艰辛生活状况。他说:“作为变体临摹,顾名思义,就是继承原作的精神感觉,但不能像临摹一样完全复制,而是变体出另一张新的作品来,使人一看好似赵干还画过另一张《初雪图》一般。”他将原作手卷改为立轴,画面空间由平面转换为纵向,加大画面的纵深感,使读画方法也从游观转变为由下至上更为直观的读画方法。他说:“这样能够将传统经典『活化』,促进自己更直接地将传统经典吸收变通,而不是束缚在窠臼中,我认为这是变体临摹给我所带来的最重要的收获。”
2016级硕士研究生高天宇初见《溪岸图》,就被它所营造的玄秘与幽深山水画境界以及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仿佛横空出世般的表现方式所吸引,但这次临摹不想完全照搬,于是也尝试了一下变体创临的方式,将原作的竖式构图变成了横式。他说:“如果照搬照抄,画面难免僵硬,所以必须要做一些改变,逼著自己去理解原作的笔墨,再进行深入研究,并借此加以提炼,找出不脱离原作精神范畴的有限度的笔墨表现。”
中国画终究是要向前走的,具有典范之意宋画,如何酌精华且适今用,是一个具体又全局的课题。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论坛的开启,非只复古,更在开今。正如高士明所言:“你只有重新做一遍,这个传统才会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真正的传承都是重新发明。”对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亦言:重要的不是传习而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