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表达和内涵,虽然是无边无际的,但并不是每篇古文都有意境,也并不是每篇古文的意境都像大海一样沉长高阔、广袤无际。这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层次和境界,取决于他的智慧和容量。如果作者的智慧和容量像大海一样广袤无边,那么他写的的文章内涵和意境就是无边的大海。如果作者的容量和智慧,只有鱼塘那么大,那么他写出的文章内涵最大也只能是鱼塘,这只与作者的修为境界有关,与古文无关。
也并不是内涵如大海的文章,人人都能读出整个大海来。这取决于读者的智慧和容量,只与读者的修为境界有关。如果读者的智慧和容量只有鱼缸大小,那么意境如大海的文章,他只能读出鱼缸来。因为他只有这容量,内涵再大,他顶多也只能舀出一鱼缸的海水来。
所以古文的解读非常重要,我发现现代人解读古文尤其是那些圣人的经典,都是把大海装进了鱼缸里,而且将这当作了全部大海。
所以古文要用会意法来读,那什么是会意法呢?
前面说了,古文是河流的游鱼,如果翻译成现代文来解读,就相当于将鱼抓起来放进鱼缸中,丢失了整条河流。
会意法就是,饰意于鱼钩。然后将鱼钩投入河流之中,鱼就上钩了。
所以必先弄清语境。语境就是河流,游鱼再怎么遨游,都不可能游出河流。弄清了河流后,再在河流中放钩,这就是会意,鱼自然就上钩了。所以会意,先必了解语境,正如,如果在后院的水井中放钩去钓河鱼,这肯定是不行的,会错意了,钓鱼必先摸清河流的范围,再来投钩。
会了意,鱼钓上来后,那么这篇古文的表面意思和内涵就明白了,语境就清晰了起来,就知道了这条河流的来源和流向。再顺着这个河流去追寻下去,可能就找到了神秘的世外桃源或广阔无垠的大海,这就是河流的意境。
所以会意法读古文,其实就是通过钓出活鱼,来钓到整条河流的和河流背后的整个大海。
现在举个例子,以会意法解读一下《中庸》的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
第一步了解整篇的语境和成文环境,这个写出来太长了就在此不提。然后在这个语境范围内垂钩。
通篇语境了解好了以后,就知道了钓鱼的大概范围了,这时就可以下钩垂钓了。
但在下钩之前必须得先下饵,将鱼引过来。那鱼饵在哪?鱼饵就是先将这句古文的本义翻译成白话,不作任何修饰,直翻,表达出最纯真简单的本义就行。然后再回过头来,将这段白话文投进语境范围内引鱼。
这句翻译成简单直白的白话就是:天生的称为本性。
现代人读古文到这一步就算是完了,这样古文的内涵就大部分丢失了,非常可惜,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白开水。
而会意法解读,到这一步只是刚下好了饵,接着还要用这鱼饵和鱼钩去把鱼钓上来。
怎么钓?得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字眼来,也就是得找出这句话的灵魂,这句话能不能活,全靠它,它就是游鱼。我们找了一下,发现这句话的字眼是“天命”二字,这就是这句话的游鱼,得钓它。有的一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眼,而有的可能有几个字眼,这个一般人凭感觉就能分辨了来。接着就是往这个字眼里下钩钓鱼。
怎么钓,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到了这一步就是考验钓鱼者的技术和方法了。
得先将这个字眼拆开,拆成最基本的单位――字,“天命”可拆成“天”与“命”。接着就是一个一个地去解这些字。
怎么解?得查这个字的来源,和道统,查它的造字,查它最原始的字形,查它的甲骨文。再将原始字形拆成零散的偏旁部首,再将这些零散的部首组装起来,这时这个字的本义和道源就明白了。我们来查一下“天”字。甲骨文的天“
”,是在大“
”的顶部加一圆圈 。 《说文解字》中说:天,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查到了字源后,就知道了“天”字的本义了,表示高处,至高无上,这就是“天”字的道源。
然后我们再来引申、拓展。
从至高,我们可以引申拓展出,:
一、 空间上的至高,如天空。又可进一步延伸,拓展出方位上的至上,如天头。
二、 时间上的至高,即元始、初始。如先天。
三、 层次、境界上的高,如天国。
四、 地位的至高,即帝王。如天子。
五、 并由时间、境界、地位以及其它意识形态上的高,模糊拓展出生育万物大自然和主宰人类的神,如天工、上天。
六、 引申扩展出一切能存在于意识形态中的全方位的至高,至理想状态。如天道、天人合一。
七、 还有介于一至六之间,没有明显概念边界的模糊内涵,或在一至六之外,人类还没有涉足到的内涵,这部分称为未知内涵,有待人类去拓展等等。
这样引申拓展下去,“天”字的内涵已扩展到整个宇宙了,全方位了,这就是“天”的先天内涵,也就是“天”的道所生出的世界。
然后我们接合语境来筛选,将语境之外的内涵都舍掉,语境内的都保留。最后我们完全舍去了一和四。全部或部分保留了二、三、五、六和七的未知内涵,并将它们都结合在一起,模糊其边缘概念,留下神意所在。
这样就将“天”字会了意了,“天”字钓上来了。
接着钓“命”字。用同样的方法,不再重复。
最后得出“命”字保留的部分内涵有:造化、由至高者制定。
这样将二字结合起来,内涵就出来了,这句话就活了。
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来解读古文。简单点来说,古文是活的,如果想从A点达到B点,对古文来说,它是没有路的,是活的,它只有起点和目地,没有固定的路,但哪都是路。而现代文就是一条固定的路。
会意法读古文,就是先走出一条固定的路,走出这条固定的路目地是明白起点和目地所在,找到根本方向,不至于迷失。方向确定了以后,再把这条路给铲掉,使没有路了,大道无形,只剩下方向,任意而行。
这句话意会了以后,接着就是沿着这个语境去追寻,找到它背后的意境。
这句话根据它的语境追寻下去,会发现它的意境归于了大道之中,涉及到大道造化自然万物的方式和过程等等,涉及到自然万物的起缘等等,牵扯到天人合一、返本归真的内涵,若具体细说,将牵扯到很多、很大,篇幅有限,本文就不具体解读了。在后面文章中解读《中庸》的时候,将会具体解读意境,敬请等待。
古文所能表达容纳的内涵是无限的,凡人思想所无法企及的地方都能表达。但凡人作文章,并没有如此大的内涵,因为这是由作者的层次境界,智慧容量所决定的。历史上唯有至高至圣的真道神人等,才能作出内涵博大无际的文章来。也唯有这样的经书神作,才需要用上面列出的会意法来一步步解读。
而对于一般的文人学者的文章,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它内涵不会有如此博大。
所以古文其实某种意义上去认识,它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它有自己的道,非常博大深远,与人的修为境界是紧密相连的,人的境界层次越高,智慧容量越大,他所写出来的,他所能读出来的古文的意境就越博大、深远。随着境界的提高,智慧的提升,对于古文的运用和读写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随心而用,直至“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