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伊拉克政府军从摩苏尔南方盖亚拉空军基地挥军北上,并在哈姆达尼亚地区重创IS。(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摩苏尔光复将翻转美国失利的中东局势并缓解IS的扩散
伊拉克总理在当地时间的17日凌晨正式宣布,「胜利的时刻已到来,解放摩苏尔的行动已经展开」。在此军事行动令下达后的当天清晨,伊拉克部队与联军随即对这座遭IS占据长达两年的第二大城展开猛烈攻势并有所斩获。
库德族民兵从东面进攻,已拿下该城附近的几个村庄;伊拉克政府军则从南方盖亚拉空军基地挥军北上,并在哈姆达尼亚地区重创IS。伊拉克官方表示,摩苏尔是IS在伊拉克最后的主要据点,拿下摩苏尔则意味着打败伊拉克境内的IS组织。
投入逾五万军力
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上,伊拉克与库德族总共动员近三万民武装部队,并由美国空军负责空中支援;美军也还派出约5400余名部队参战,同时还有3600余名多国联合部队的加入。另据报导,美国特种部队将与伊拉克反恐部队联手加入库德族民兵,深入摩苏尔区进行后期城市战的扫荡行动。土耳其总统艾尔多安也将派遣由土国所训练的3000民反IS的逊尼派伊拉克部队参加这场战斗。
在筹划收复这处失地的攻势时,伊拉克政府与土耳其政府曾爆发严重争执。土耳其表示,担心伊拉克的什叶派以及反对安卡拉当局的库德族民兵可能参与这场攻势,而这也是艾尔多安坚持加入这场战役的主要原因;伊拉克政府则指责土耳其部队未经允许出现在摩苏尔以北的巴希卡(Bashiqa)。
2014年6月,IS以一千民武装部队夺下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苏尔,城内六万军警器械逃亡。自此,该城即成为IS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指挥中心。
力挺巴格达 美翻转失利局面
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当天指出,决战时刻已到,夺回摩苏尔是击垮这个圣战组织的关键所在。卡特声明:「现在是让IS持久溃败的决定性时刻。我们有信心,伊拉克伙伴们将会战胜共同敌人,自IS的仇恨和残酷中解放摩苏尔(Mosul)以及伊拉克其他部分。」他还承诺将继续支持伊拉克。
他表示:「美国和其他国际盟友,已做好在未来艰困奋战中支持伊拉克安全部队、库德族民兵与伊拉克人民的准备。」而他的声明则来自美国民众对反恐行动的支持。
时代杂志(TIME)发布的一份民调显示,有58%的美国受访者认为,恐怖主义、国家安全应列入下任总统的前3大优先要务。也因此,当白宫历经利比亚、叙利亚、埃及等一连串外交与军事政策失利,并因此背负IS崛起罪名的当下,伊拉克此刻的反攻号角,的确成为美国人民及各民主国家之所望,更成为美国当局于中东军事外交翻转的指标,摩苏尔一旦光复,除对伊拉克本身是重大胜利外,对奥巴马政府也有相当大助益。
撤军承诺端看此役
奥巴马之所以迟迟无法自伊拉克撤军,主要还是因为伊拉克当局始终无法有效领导这个自哈珊倒台后近乎分崩离析的国家,导致IS崛起。而2014年摩苏尔一役,更是彻底击垮伊拉克的军心士气,IS也因此坐大,成为全球恐袭祸源。
如今,在经过2年努力及对IS发动了约5634次攻击后,这个IS在伊拉克境内控制的最后一座大型据点,终成为地面战的攻击目标。白宫冀望透过这场军事上的胜利,能够重建巴格达的士气,并一举歼灭IS,顺利完成奥巴马的撤军承诺。
不过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易事,此前美军对摩苏尔的空袭行动虽已赶走大多数的IS民兵,但估计至少仍有4千人死守摩苏尔,这是当初IS攻陷摩苏尔的4倍兵力,而迈向摩苏尔的路上,更是充斥着负隅顽抗的IS民兵。报导指出,目前伊拉克部队与联军在摩苏尔外围攻防战中即遭遇不少IS民兵的顽强抵抗,也不时传出自杀炸弹车冲入反攻部队的军情。
战事拉长将爆人道危机
与IS长期周旋并领导逾60国联军部队的美军指挥官明白表示,这项反攻行动将持续数周甚至更久,这也许是一场艰苦的长期作战。
长期的艰苦战争所伴随的则是大批的难民问题。摩苏尔人口已自IS占领前的200余万人遽降为目前的150万人,而随者战争脚步的逼近,人口出逃势将加速。联合国人道援助官员17日提出警告,预估战争首周将出现20万难民潮,随着战事的发展,最终恐有70到100万难民出逃。然而目前当地仅有的6个紧急收容中心仅能容纳6万人,联合国正计划兴建另外20个能收容40万人的紧急避难所。不过该联合国官员强调:「根据非正式的经验法则,全球没有任何机构能应付一次超过15万人的大迁移。」官员还表示,救援所需资金需投入3亿6700万美元,目前也仅半数到位。
坚壁清野恐无阻IS后续
这场战役最令欧洲担心的,就是摩苏尔的IS民兵混迹于难民涌向欧洲国家,进行难以预防的恐袭。也因此,反攻大军的行动将采坚壁清野的方式,于行动的第一阶段,以大军包围摩苏尔城防止IS部队逃离,再由美军特种部队、伊拉克反恐部队与库德族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进城扫荡,以期最大限度的歼灭伊拉克IS组织。
胜利的号角虽已渐次吹响,恐怖主义的扩散或可一时缓解,但全球孳生的恐怖主义恐非「坚壁清野」就能断根,四散逃逸的IS民兵或将成为另一股令全球不安的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