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故事
2015-08-07
文/简鸿书

说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是一个奇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仅仅存在了8年的战时大学,却创造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神话”,不仅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更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只有8年的抗战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至1946年结束,与抗战同岁,坚持办学整整8年。

在当年抗日战争的危局和极为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位校长密切合作,依照当时教育部的指示,在昆明一起组建了这所特殊的大学。

在西南联大,最可贵的是当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诚挚、亲切、和谐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风气。联大实行“通才教育”,即“自由教育”。有时候一门相同的课,由二、 三个教师同时担任,各讲各的,各有特色,这叫“唱对台戏”。

每个教授上课时很少照本宣科,主要讲自己的专长和研究心得。平时师生可以随时谈天,讨论问题,甚至为某个科学论据和学术观点争吵起来。

据赵瑞蕻先生回忆,1939年秋的一天上午,自己在联大租借的农校的一间教室里看书,忽然有七、 八个人推门进来,一看,原来是算学系教授华罗庚先生和几位年轻助教及学生。

其中的学生就有以后成为美国大学教授的徐贤修和钟开来。

他们在黑板前的几把椅子上坐了下来,一个人拿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起了算式和许多方程式,边写边喊:“你们看,是不是这样?……”其中徐贤修站起来大叫:“你错了,听我的!……”立马站起来走上前去,边讲边在黑板上飞快地写算式。跟着,华先生拄著枴杖一瘸一瘸地走过去说:“诸位,这不行,不是这样的……”

后来这几个人越吵越有劲,大约又吵了半个多时辰,听见华先生说:“快12点了,走,饿了,先去吃点东西吧,一块儿,我请客!……”

赵瑞蕻先生认为,此事足以说明当年西南联大的校风。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师生互动方式,让“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心灵里悄然扎根,而这,正是一所现代大学的灵魂。

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西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师生工作、学习常常就在一个个山洞、破庙里。就是在这些山洞和破庙的一盏盏昏黄的桐油灯下,教授们写出了一篇篇科学论文。许多著名学者,一生学术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这里取得的。

西南联大奇蹟的出现更有赖于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原则,有赖于坚守了现代大学的精神,这就是:“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对不同思想兼容并包。”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支持学生在课外从事和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对此,美国弗尼吉亚大学,约翰‧伊瑟雷尔教授做过中肯的评价:“联大除了虎虎有生气的文化学术活动以外,还成为中国最具政治活力的一所大学。……追随北大前校长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的传统,联大为中西方文化在中国土壤上喜结良缘做出了榜样。……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前,就能产生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晚年在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8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

汪写道:“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8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Lisa

    上一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抗战瓦砾堆中起飞的国民教育

    下一篇: 房产税定初稿  房子多的快破产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