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领域)
【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中国央行决定从7月5日起实施定向降准,其中的一个用途是“债转股”。中国的债务危机已经步步逼近,分析人士指中国出现教科书提到的现象。
中国央行24日宣布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大约7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央行的公告称,此次定向降准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行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
也就是说,上述银行想用这些资金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用这笔钱来帮助那些债务负担沈重的公司和企业。这是中国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再一次释放资金。
申万宏源证券固收融资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表示,要重视再融资收紧对正常经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债转股”实际上是让企业破产和真正解体之间有一个“缓冲垫”,有一两年缓冲,因为银行可以“债转股”,将债务人的债权转换为股权,然后用两年时间来处置。
范为解释称,中国是10年前开始大规模借贷,目前200万亿债务里约有100万亿是过去10年的利息。这就出现了经典教科书里提到的“债务-通缩陷阱”怪象。
经济学上的“债务-通缩”理论认为,企业过度负债和通缩会相互增强,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中国正面临这种风险。企业缺少足够的现金来支撑债务,只好在投资和贷款需求都疲弱时仍借新钱还旧债,从而加重债务负担;又因为应对财务压力而削减投资和生产计划,继而创造负反馈循环,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
原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表示,过度紧缩型的去杠杆是非常糟糕的,去杠杆当然会带来金融紧缩,“但措施不当,金融过度紧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萧条、企业倒闭、金融坏账、经济崩盘等局面”;而严重通胀型去杠杆,把坏账转嫁给了居民,“如果过于严重,会带来剧烈的经济危机、社会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