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课堂:快乐来学三字经(二)
2016-01-30
前言:《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篇幅短小,却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而且还能启迪人的心智。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正文: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技艺,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而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通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无法处理好生活和学习中该做的事情,也就无法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字经故事:
玉不琢 不成器---方仲永泯然于众人的故事
相传金溪有个平民名叫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纸笔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随即传送全乡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如果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请仲永题诗作诗。他的父亲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明道年间,仲永已经十二三岁,有人让他作诗,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相比。又过了七年,再次了解起方仲永的情况,大家都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就具有的,他的天资比一般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普通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有才智的人,在后天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而是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改有的教育,岂不是更容易成为毫无成就的人吗?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