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
2019-05-21

文︱愚叟 慧心

唐朝时期写字的风气很盛,所以书法家很多,诸如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宋朝沿唐朝风气,取士注重书法,有名的人物如苏东坡、黄山谷、米襄阳等。元朝虽为少数民族朝代,仍然沿用唐末旧制,极重视书法,不独汉人能书善书,即便是蒙古人也长于书法。明清一代改以科举取士,准备考试之人必先习好书法,因为字写的不好,考卷往往被主考官弃置一边,文章再好也是枉然。所以说从前读书的人,无人不能书,无人不善书。推及社会各界,均多善于书法,包括医、卜、星、相、僧、道、尼、商等,善书者为数甚众,书法也被视为谋生必备之条件。民国初年,传统文化还很强势,一般仁人志士也多擅长书法,如孙中山先生、黄克强、谭延阖、胡展童、吴稚晖、戴季陶、于右任诸先生,其于真、草、隶、篆各有所长,为国人所景仰。

书法有正、草、隶、篆四体之分,又有颜、欧、柳、赵各家之别,字分大小,形分方、长、扁。闲暇之时在明窗几净之处,香茗一杯、法帖一卷,观隶,则有声东击西,藏头露尾之玄;观篆,则有巧云出岫,化不离宗之状;观正,则有正襟危坐,道貌岸然之慨;观颜,则有闲适俊逸,飘然若仙之趣;观柳,则有老僧坐禅,安静自如之姿;观欧,则有金蝉脱壳,形峭骨立之势;观赵,则有羽觞醉月,盛晏会友之情。

虽一字而百书百形,虽一画而气势稳健不一,妙则妙在有体会不完的韵味,奇则奇在有变化不尽的神态,在欣赏之不觉间,茶已凉而意犹未尽,韶华苦短,其逝也速,相信喜好书法者富有同感。慨然之余立即提笔展纸一挥,藉心领神会之思,自然流露顺畅之味,意动于疾徐缓急之间,力用于游刃有余或全力以赴之处,然后陶然之乐暗流于方寸之地,何其泰然,何其悠哉,此唯独熟习书法者,也可说唯独喜爱书法之中国人始能体认个中三味。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有的符号,就已有中国文字的雏形,之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变革,才形成各种风格的书体,由古迄今书法的书体大致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下面就介绍一下前三种:

“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系先有大篆演进成小篆,广义的篆书,包括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鼓上的籀文,统称大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废除了六国的异体字,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成统一的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形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隶书”,相传秦朝末年为程邈在狱中所整理,简省小篆笔划,去繁就简将字形变为扁形,笔法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化走向笔划化。这种书法在下层单位,小官们处理公文时相当流行,于是被称为“隶书”。直到汉代,隶书已成为主要之应用书体。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成,字形由扁改方,在笔划中减省隶书的波势,形成横杠竖直,规范整齐,视为“楷模”而流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迄今。楷书盛行于六朝,到唐朝而臻于高峰。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𫖯,合称“颜柳欧赵”,被后人称为四大楷书家。

过去儒生写字要打坐、静心、调息,习练书法能使人修养性情,增益智慧。心胸开阔了,自然可以健体益寿,是一帖无待他求的心理治疗剂,而且惠而不费,受益良多,何乐而不为!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千古隐士陶渊明

    下一篇: 三十六计系列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