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媛
郭子仪,大唐名将,历事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他肝胆为国,唐室江山多次岌岌可危,都有赖他力挽狂澜,才使唐朝转危为安。
郭子仪以宽厚对待下属,深得部下敬服,以忠心侍奉国君,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他勤于职守,人们把他比喻成“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乱世的浑浊和污秽”,是历代文臣武将的楷模。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仪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出身名门,父亲郭敬之官至刺吏。郭子仪喜欢研读兵书,习练各种武术,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天宝13年(公元754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兵马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或参与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功勋卓著,因此唐肃宗曾拉著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如同历代的名将一般,郭子仪也曾遭到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拿到诏书,通常都会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如此这般忠贞的爱国行为,再加上好几次君臣二人剖肝沥胆的谈话,使得唐肃宗彻底打消对郭子仪的猜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太平广记》中还因此评价他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讲诚信 重义气
由于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了很大的力气,当初唐肃宗为早日收复长安,曾许诺回纥人,城破之日,土地、士子归唐,金帛、女人归回纥。
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代宗认为不妥,但又不敢不卖父皇面子,就主动与回纥王子结为兄弟,并在长安收复后利用私人情谊,想方设法减少赔偿和损失。
后来,回纥人提出要卖给唐朝一万匹马,而朝廷碍于财源窘困,只同意买一千匹,郭子仪便向唐代宗提出,回纥立有大功,应当尽可能报答他们,而且国内也需要马,便主动拿出一年俸禄帮助买马。回纥人听到此事后,认为郭子仪讲诚信,重义气,因此都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宽厚盛德深得民心
郭子仪平日对待部下十分宽厚,史载“朔方将士思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这份深厚的感情,是郭子仪多年来对下属宽厚盛德的结果。
郭子仪曾一度被罢免军权,由部将仆固怀恩代理节度使,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铁勒族是指突厥以外突厥语族游牧民的总称)。后来仆固怀恩也遭人陷害,竟然举兵造反,为了取得士兵们的支持,他谎称“郭子仪已被奸臣所杀”,因而叛军攻势凌厉,直扑长安。
唐代宗担心得睡不著,从叛军中跑回来的李抱真给皇帝出主意说:“只要陛下重用郭子仪,让他重新去节度朔方,那些将士便会不招自来。”
果然,当郭子仪重新就职副元帅的消息传来,叛军将士纷纷议论:“我们跟从仆固怀恩做这种不义的事,有什么面目去见汾阳王!”郭子仪一到汾州,数万叛军便立刻跑来投降,一个个“喜其来而悲其晚也”。
气度恢弘 青史流芳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族入侵中屡建奇功,但却也因此遭到皇帝身边的红人太监鱼朝恩的妒嫉。
郭子仪率兵在外征战,鱼朝恩竟暗地里派人挖毁了郭子仪父亲的墓穴,抛骨扬灰。郭子仪领兵还朝时,众人无不以为他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内战,但当代宗皇帝忐忑不安地提及此事时,郭子仪竟然伏地大哭,说:“臣将兵日久,不能禁阻军士们残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臣之墓,这是天谴,不是人患。”家仇的烈焰竟被他用宽容的泪水化解了。
鱼朝恩担心早晚会被郭子仪收拾,想来个先下手为强,在家中摆下“鸿门宴”,请郭子仪赴宴。鱼朝恩的险恶用心连郭子仪的下属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极力劝阻郭子仪前往。郭子仪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只便装轻从,带上几个家僮从容赴宴。鱼朝恩见了,惊讶不已,在得知实情后,他感动得嚎啕大哭,从此以后不再与郭子仪为敌,反而处处维护他。
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85岁的郭子仪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德宗为之废朝五日,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下令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清乾隆皇帝读到这段历史时,还深有感触的说:“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