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羹是一种什么羹?
2018-07-10

文︱梅媛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的〈新嫁娘〉,其内容中提到的“羹汤”可说是一道华人所熟悉的家常菜,在我国有著悠久的历史。

“羹汤”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料理,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著既重要又有趣的角色。像是“闭门羹”跟唐朝名妓史凤有关;“分一杯羹”来自于汉代刘邦的故事;“东坡玉糁羹”竟然是因为苏东坡的儿子为了孝顺他所做出来的。

这些有趣的历史典故,都是中国昔日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闭门羹:吃完了请走

“闭门羹”一词,常用于被拒绝的场合,那么为什么是吃闭门“羹”而不是吃其他的菜或汤呢?这得从唐朝名妓史凤接客的历史故事说起。

原来,唐代宣州城出了一位叫史凤的名妓,她不仅拥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方圆百里之内的贵胄子弟、风流才子,都以一睹史凤芳容为快,妓院因此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然而,史凤恃才甚高,她重才不重金,所以把前来求见的人,以品貌才学分成三六九等,对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若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辈上门她则赏他一碗羹汤,后来,上门求见的人只要一看见羹汤,就心领神会,知道史凤不愿接待,知趣地离开告退。

“闭门羹”也就由此事而得名并流传至今,后来“闭门羹”成了拒绝客人的代名词。如今,“闭门羹”还是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呢!

分一杯羹:
保住刘邦父亲一条命

从某件事中得到一些利益时,会说“分一杯羹”,但又为何是羹,而不是分一杯茶或一杯酒呢?这其中的典故则跟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有关。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刘邦被封为汉王前,一直居于沛县。楚汉相争之后,沛县为西楚领地,刘邦派人去迎接父亲,却被项羽手下阻挡,几次攻守交战之后,刘太公与刘邦之妻都被楚军抓起来当作人质。

在持续对峙之际,项羽心生一计,想利用刘邦的父亲来要胁刘邦,于是派人通知刘邦说:“如果不投降,我就烹杀你的父亲。”没想到刘邦却回答道:“你我因为楚怀王的命令而结拜为兄弟,所以我父即是你父。你真的要把你老爸煮成羹汤,那也分我一碗吧!”

刘邦看出项羽不会真正动刀,而说出了这一段话,这一招也因此让他父亲保住了一条命。“分一杯羹”一词从此流传于后世。

东坡玉糁羹:人间无此味
苏东坡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位美食家,不但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一道道以东坡命名的食物,更留下了许多描写食物的诗词歌赋,许多美食经他品尝后,便宛如飞上枝头的麻雀,从此名声大噪,“东坡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绍圣四年(西元1097年),已经62岁的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岛儋州,当时生活非常艰困,当地居民只能以山薯充饥,苏东坡也入乡随俗,吃著山薯。跟随苏东坡到海南的三儿子苏过,见年迈的父亲身体不好,就想办法将山薯弄碎,做成羹汤给父亲吃。

苏东坡吃完后心情愉悦,便即兴做了一首诗,题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意思是说,传说中的天上美品“酥陀”是虚幻不实的,其味如何不可知,无法与玉糁羹相比,但人间佳味,即如隋炀帝所极为称道的“金齑脍”,却是不能与“玉糁羹”相比的。

就这样,一道简单清淡的“玉糁羹”,在超然自得的苏东坡笔下成了一碗“人间难得几回有”的圣品,“东坡玉糁羹”的美名也因而流传至今。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二战军事评论家 陈孝威的神准预言

    下一篇: 拆字 解“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