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缘分深 文艺相像的惊人
2018-01-08

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今天的中国人,了解到英语里有个成语叫做“一石二鸟”,往往马上想起了中国成语:“一箭双雕”,接下来就会感叹这世界的奇妙,相隔如此之远,中西方在文化上,居然有这么多的共同之处。就仿佛创造这两个成语的中西方人,是有著心灵感应的双胞胎。

中西文化都有“蚌病成珠”
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用“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制造悬念,这种手法也经常出现在法国大仲马和欧仁‧修的小说里面,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说唱故事、剧本、长篇叙事诗中也能见到“欲知趣事奇事,请听下篇”的说法。

珍珠,是因牡蛎或河蚌生病而形成,叫做“蚌病成珠”,比喻精神上的痛苦造就文才,这个比喻,中国南朝刘勰、北朝刘昼用过。可是巧得很,外国的作家用过这个比喻的,至少有:格里巴尔泽、福楼拜、海涅和豪斯门。

刘勰是这样说的:“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东汉冯衍,字敬通,虽然不得志,写出的文章却好得像是“蚌病成珠”)格里巴尔泽是这样说的:“诗好比害病不作声的贝壳动物所产生的珠子。”

中西文艺上的“奇缘佳会”
各国宗教,都在谈论把各种感觉打成一片、混作一团的体悟,如佛家的“诸根互用”,老聃的“耳视目听”,禅门的“耳中见色,眼里闻声”,十八世纪神秘主义者圣马丁说有“发声的花朵,发光的音调”。表现在文艺里边,就是一种感应。

所以宋祁《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荷马史诗就有:“知了在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

希腊哲人谈形体,以圆为贵,西方人小说中说“真学问、大艺术皆可以圆形像之,无起无讫,如蛇自嘬其尾”,中国古诗文集也说“诗之妙如轮之圆也”,认为“《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

西方十七世纪谈艺术盛称“不可名言”,叔本华说:“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希腊古诗人有“半多于全”之理,法国有诗人讲“详尽乃使人厌倦”,都让人想起中国艺术的“神韵”说。

时间、空间互相代换的例子
赫拉克里特望著水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再次踏入时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孔子看著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西方人的智慧里头,时间可用来表示空间,空间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用空间表示时间最典型的例子是:“寸阴”。
清人词:“人言路远是天涯,天涯更比残更短”,这里是用空间上的“天涯”和时间上的“残更”相比较。外国成语说:“一个瘦高个子像饿饭的那一天那么长”,却是用时间来表示空间了。

好了,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古今之间往往气息相通,中西之间确实存在著“奇缘佳会”。愈是渊博,愈是明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奇缘深深。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有官居鼎鼐 无地起楼台:寇准

    下一篇: 风水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