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系列四:明朝家家向道 重振世人信仰
2016-05-16

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兴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灵的建筑。如天坛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图为天坛祈年殿。(Saad Akhtar from India/维基百科)

“神灵布沧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满乾坤民众信仰无疆”,这是湖北武当山位于金顶的太和宫的楹联,而民众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广泛崇道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在其后的整个明代,从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这与盖世真人张三丰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无疑,正是游走在世间、留下诸多神迹的大道张三丰,重振了人们对神和修道的信心。

明成祖相信有真仙

在历史上,能够被几代皇帝寻访、封号的真人,恐怕非张三丰莫属。在明朝两百多年间,几乎各代皇帝都寻访过他。

明太祖朱元璋久闻张三丰的大名,曾两次下诏并派人遣使寻访,但没有找到。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听说他的名气,也亲自到武当山来寻找,但依然没有寻到张三丰的踪影。据《大岳太和山志》载,朱柏非常沮丧,就写了一首《赞张真仙诗》:“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而张三丰之所以不现身,这是因为他知晓,帝王自有其“道”,不能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代方士惹出祸端的最根本原因是“因游仙入朝”。

信神的燕王朱棣继位后,为了感谢真武大帝在靖难之役中的护佑,下令以真武大帝为护国大神,下诏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在京师御用的监、司、厂、库等衙门中,全都建有真武庙,庙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左右两旁塑龟蛇二将,以彰显真武大帝的神武。朱棣还在朱元璋颁布的《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中,增加了祭颂真武大帝的乐章,成《御制大明玄教乐章》,通行全国。

此外,朱棣亦在北京兴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灵的建筑,如天坛、天将庙和关公庙等。天坛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上帝”的徽号是宋徽宗时所加。朱棣还在内宫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内宫中人奉祀,玉皇殿在明朝灭亡前被崇祯帝毁掉。而其在真武帝修道升天之地武当山大修宫观,更体现了其崇道之心。

自然,朱棣对坊间流传诸多神迹的张三丰非常感兴趣。《张三丰全集》记载,永乐四年,侍读胡广上奏张三丰深有道法,广具神通。于是,朱棣派给事中胡荧同宦官朱祥四处寻访,走遍了荒原边境,却没有找到。永乐十年,朱棣一再召来张三丰的弟子,让他们寻访张三丰。朱棣还亲自写了封信,信中说自己“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虽“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


明成祖朱棣。(公有领域)

降尊纡贵的朱棣,给了张三丰空前的礼敬,但是张三丰依然没有前来,只是写了一封短信并赋诗一首,让其弟子孙碧云转交给朱棣。短信中希望成祖“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方士金石勿信为佳”,这样“民富主富,民寿主寿”。而诗中曰:“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张三丰在短信和诗中给永乐帝开的妙方是“屏欲崇德”和“澄心寡欲”(心要干净,欲望要少),这样老百姓富裕了,身为人主也就有德行了;老百姓长寿,身为人主也就长寿了,内中暗含修道之意。

永乐十四年,在胡广的再三请求下,张三丰同意与其一同去见明成祖朱棣。张三丰先自飞身而去,降临宫殿。彼时朱棣正在上朝,忽见一位衣衫褴褛的道人披着鹿裘立于台阶上,稽首带笑。成祖询问知是张三丰,便“殷勤命坐,即求谈道”。张三丰于是唱了一曲访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罢,从容走下台阶,一时祥云布满整个庭院,良久才散去。张三丰亦不见了踪影。明成祖与大臣们感叹不已,方才真正相信,这世上果然有真仙。

崇道的朱棣还不时命道士设斋醮,为他的父母祈“冥福”。有时设斋醮三日,有时则长达七昼夜。在徐皇后于永乐五年去世后,他命天师张宇初于朝天宫率众道士设大斋醮,为徐皇后祈福。朱棣这种大设斋醮的做法开了先例,后世皇帝纷纷仿效。

此外,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鉴于以前的《道藏》大多散佚,便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纂《道藏》。这项工程一直到正统十年(1445年)才全部峻工 ,历时三十九年。这部《道藏》即名为《正统道藏》,共 5305卷,分装480函。万历时,鉴于《正统道藏》搜罗不全,且《正统道藏》刊印以后的近二百年间又有不少新的道书问世,于是,万历帝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负责修《续道藏》,称《万历续道藏》,共 180卷,分装 32函。经过明代这两次大规模的编纂,道教经典书文基本搜罗无遗,促进了道教在全国各地的传播。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道藏》正是明代编纂的。

宫廷再现神迹

明朝的崇道之风从明成祖开始,到嘉靖、万历皇帝时达到顶峰。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基本都崇信道家,只是崇信的程度不同,明世宗嘉靖、明神宗万历最为崇信,而且有些还有缘见到了张三丰。

◎皇帝崇道

明孝宗被视为明代的中兴之主,但他崇奉道教毫不逊色于其父明宪宗。他甚至命道士崔志端掌太常寺,“带衔为礼部尚书”。孝宗的儿子武宗喜佛,但他亦不排斥道教,南巡时还曾命天师为他除妖。

到了世宗嘉靖帝,其崇奉道教就很少有人可比了。嘉靖曾三次给自己加道号,第三次达到34个字,其字数之多,在世俗间无以伦比,在古代,封号字数越多越显得尊崇;而且他还给自己的父母也加了道号,这也是非常少见的。


朱笔批改过的万斯同《明史稿》,《明史》底稿之一。(公有领域)

明朝皇帝崇道除了表现在对真人封号外,还大修道观。不仅在武当山,在京城也修建了不少庙、观。《明史‧礼志四》载北京的“京师九庙”就是明成祖和他的后世子孙所建。这“九庙”供奉的都是道教神灵。

◎张三丰显真身

据《张三丰全集》载,天顺三年(1459年),张三丰再次来朝,见明英宗虔诚修道,遂显真身,并对英宗说,希望他“修己安人,黜邪崇正”,说罢隐去。明朝的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记载了张三丰来见明英宗一事,说张三丰“须髯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


张三丰画像(公有领域)

在张三丰隐去后,英宗亲下敕封诰命,诰命中说张三丰“奇迹罕见”,“芳姿颖异,雅志孤高。得仙菉之秘诀,饵金鼎之灵膏。去来倏忽,实得造化之机;隐显微芒,吻合乾坤之妙”,因此赐其号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宪宗时期,再敕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则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他听说张三丰在南京,便下诏寻得张三丰所有撰写的篇章,仔细研读,还在其原来住的地方,建清虚观。明熹宗天启年间,张三丰降坛显灵,熹宗下诏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之所以明朝皇帝敕封的号中有“真”字,应该是因为道家是修真的。

而明朝两代皇帝在武当山的老营宫前修建了一座碑搂,内立两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是明成祖赐张三丰书,一刻是明英宗赐张三丰诏,称其为“真仙”。

家家向道

在张三丰广为流传的神迹的影响和明成祖的带动下,各地藩王也纷纷仿效,修建道观,道教的地位大为提升。而皇帝、大臣们的崇道之风对明代社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鼎盛时期,明朝家家向道。而且每到春天二三月间,江南许多地方都组织大规模的武当山进香旅行,这也扩大了道教的影响。

不仅如此,老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看到道教的存在,如老百姓广泛供奉门神、灶神、城隍、土地神、妈祖等保护神,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祈求风调雨顺。皇帝亦根据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不时加封道教神祇。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明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兴起了一股行业神崇拜风。如制墨匠祭祀吕祖,文具商祭祀文昌帝君,打铁匠祭祀太上老君,甚至连娼妓和窃贼也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行当,亦分别奉祀管仲和时迁。这些行业保护神绝大多数属于道教系统,有的还受到明朝皇帝的册封。


八仙过海绘图。船尾开始算起: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汉锺离、李铁拐、吕洞宾。船外:张果老。(公有领域)

而此前唐宋元时广泛流传的“八仙”名讳,在明代也最终确定下来,即李铁拐、锺离权(汉锺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其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子)被嘉靖皇帝封为“纯阳孚佑帝君”,以示尊崇。

无疑,明朝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道教神的形象也不是偶然的。如长篇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几乎全是道教诸神斗法的故事。《西游记》虽以唐僧去西天取佛经为主线,但孙悟空“大闹天宫”却闹的是玉皇大帝。《水浒传》开篇就说张天师放出妖魔 108人,这就是后来的梁山108将。

相对于佛教来说,道教地位的上升还与明代的宗教政策有关。朱元璋于洪武元年用诏书颁告天下,只允许佛、道二教流传。洪武六年规定,出家为僧、道者,要在考核后,由官府发给“度牒”,始能出家,并限制了出家名额。因此,明代没有出现因僧、道太多而影响国家赋役的严重问题。

虽然到了清朝,因皇帝信萨满教和佛教,道教地位有所下降,但明朝时曾经的鼎盛与繁荣却不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绵长的道脉在历史的长河里蛰伏着,等待着,等待着再一次接上与神的缘分。
    来源: 刘晓 责编: Sarah

    上一篇: 【千古英雄人物】曹操(10) 战潼关 成鼎足

    下一篇: 诗仙李白与道家奇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