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付出与回报,竟有神奇般的能量转换 2
2015-05-26

付出与回报间有神奇能量转换
《黄帝内经》还说明一项真理:〝养生要重德〞。重视道德包含:做事要认真、负责,做人要真心、诚实,心态要保持慈善、祥和,要有恒心、毅力、大忍之心。(fotolia)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前生命伦理学教授、现石溪大学教授(Stony Br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Jill Neimark)从现代科学和医学角度出发,对人的种种善行,在〝付出〞与〝回报〞之间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研究。
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详细测量表,并长期追踪一些乐于付出的人,分门别类的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从而找出〝付出〞产生的〝医疗作用〞和〝快乐指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他们的善行确实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得到全面提升。哪怕对别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个友好幽默的表情,都会引起唾液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加。
在综合了40多所美国主要大学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后,并结合长期追踪的实验报告显示的数据,他们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此外,科学家也在神经化学领域研究中发现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被破坏。
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记录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达救助穷人和残疾人经历的影片,随后对这些被感动的学生进行唾液分析,发现他们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


养性者则治未病
唐代医家孙思邈是一名长寿之人,他表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延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说的是做人之道,关乎生命的寿夭。
《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淡泊宁静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黄帝内经》还说明一项真理:〝养生要重德〞。重视道德包含:做事要认真、负责,做人要真心、诚实,心态要保持慈善、祥和,要有恒心、毅力、大忍之心。在受到外因冲撞时,能有豁达的心胸去包容体谅,而不是马上进入热战状态,唇枪舌剑一番。
相传活到141岁的药王孙思邈,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在养生长寿中的价值和作用,他在其巨作《千金要方》中说;〝养生在于德行。德行兼备,虽不吃药也可以长寿;德行不足,虽服玉液金丹(仙丹)也不能延寿。〞
他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他主张治病须先治〝心〞病,治未病之病,不靠药物,而在善于百行。百行就是人的各种行为,就是上述的〝五难〞。百行端正,则无需药物也可以延年益寿。这就是养生先养性的实际意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从这些科学研究来看,善恶有报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倡导的生命价值取向,而是整个人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生存的规律。这些科学研究也从侧面证实,古人对善恶有报的信,并不是思想的封闭和愚见,而是那个时代,很大一个群体对待生命的根本看法。
对善恶有报的信,也正说明人的思想是开阔的、开明的。心态的开放传达着生命对未知事物保持的谦卑。因为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不会随意的用极端的思想,去封闭自己的出路,思想境界也很容易摆脱恶念的禁锢,开明的思想产生的效应,自然的能够感应天地之间的协调。也正如医学古籍中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命自然健康,自然福寿
 
责编: Amy

上一篇: 一定是个假方丈 图

下一篇: 鼓励多生 日本夫妻生第四胎奖金百万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