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1533年-1606年),原名袁黄,字坤仪,明朝江苏吴江县人。他的一生曾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但后来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童年丧父,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便命他弃学从医,以便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有一次他去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仙风道骨飘然若仙,那位老人对他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
袁了凡就把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老人自称姓孔,是云南人,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的真传。老人告诉袁了凡照注定的数来讲,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他。
于是袁了凡便把这位孔先生请回家中,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孔先生又给袁了凡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说: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某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袁了凡把孔先生的话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又开始继续读书了。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有一次,按照孔先生推算的做廪生所应领的米,应该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但领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就批准他补了贡生。袁了凡私下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是否有些不灵了。
后来这事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他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才准许他补了贡生,经过这番的波折,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袁了凡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本来人的一生到这份上已经定型了,袁了凡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当他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他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在云谷禅师的禅房里,云谷惊诧地问他:自从你进来后,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甚么缘故呢?袁了凡老实告诉他: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甚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甚么妄念了。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袁了凡问何故?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易》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命是可以自己改的,而佛家是让人识透极善极恶之理的力量的,识透了按照去做,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