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走私大米泛滥 背后推手竟是“中储粮”?
2016-12-07

近年来,大陆走私大米异常泛滥。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今年1 到10月,海关就查获了57起大米等粮食走私案件,涉案粮食超过21万吨,案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下同)。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粮食收购与补贴政策的巨大缺陷,是造成大米走私的根本原因,而背后的推手又是垄断的粮企。


据大陆媒体报导,今年1月有民众向昆明海关举报,云南瑞丽某大米加工有限公司以开设大米加工厂为掩护,长期在境外采购大米,之后由境外供货商采取“包货”的方式,雇用中缅边境地区货车司机,将走私大米从边境便道非设关地走私入境。


“偷渡”进来的大米运到加工厂仓库后,通过直接销售、更换包装袋冒充国产大米等方式销售到云南、湖南等省牟利。


报导称,经调查后发现,该集团于2011年10月以来涉嫌走私大米超过3万吨,价值约1.33亿元人民币。


此外,也有不少大米走私团伙,以伪报、夹藏的方式,通过正常报关渠道走私。


据此前报导,今年8月初,海关总署在大陆广西、云南、重庆、湖南查获走私大米超过万吨。


据走私犯向海关交代,他们从越南组织大米货源后,采取夹藏、伪报等方式在广西、云南等地的中越边境走私进境,再进行抛光、色选、掺兑和包装等处理,打上国内品牌商标,之后运往大陆多地销售。


大陆走私大米究竟有多严重?记者检索官方报导发现,早在2014年,大陆海关全年查获走私大米467起,查证走私大米21万吨,案值12.5亿元。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今年1到10月,海关查获了57起大米等粮食走私案件,涉案粮食超过21万吨,案值超过10亿元。


专家:粮食收购制度抬高了中国粮价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粮食大国,中国官方报导称“粮食连年丰收,仓满为患”,为什么要从国外走私大米呢?


官方的说法是“国内大米等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外,走私存在较大利润空间”。


据官媒报导,与云南临近的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米产量较高,价格也比中国便宜。“一般来说,每公斤大米就有一至三元人民币的差异。”昆明海关官员透露。


对此,网易评论指出,制造走私利润空间的就是中共的粮食“托市收购”制度。


所谓“托市收购”是指自2004年起,中共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即“托市价格”),即当粮食市场价下跌到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国家指定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


收购来的粮食入库后,再由国家财政拨款,补贴收粮企业。


不过,专家们指出,尽管官方声称“托市收购”可以保护农民利益,可现实是:收购粮食的成本过高,大部分国家财政补贴,都进入了粮食收购企业和储备环节,农民并没有直接受益。


据黑龙江省发改委测算,国家每库存一吨玉米,就需要支付给粮企补贴费用275元,除了粮食收购费50元,其它还包括保管费86元、监管费6元、利息补贴133元,此外还有运费、移库补贴等开支。


网易评论指出,除了上述成本,还要加上粮食在库存时造成的变质霉烂等损耗、粮食收储企业的贪墨亏空等,这些统统都被算入粮价。直接后果就是,推高了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


中国的粮食售出价格,甚至远远高于国际粮食价格。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北京大学专家2014年10月的调查显示,中国大米、玉米、大豆、小麦四种谷物,平均价格比国外高出50%。而承担这些额外成本的却是中国消费者。


据财新网报导,2015年中国国产粮每吨比进口粮贵将近千元。专家估算中国民众每年为粮食至少要多付400亿美元。


大米价虽高 收购价却低


备受关注的是,大陆专家多次提出,中国粮食市场存在的一大怪象,即一方面粮食价格很高;而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却低得离谱。


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1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纯收益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国家粮食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


而在中国,7亿多农民,人均耕地不到3亩,南方大量农村人均耕地甚至不到1亩。因此仅靠种粮食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从此前黑龙江官方测算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国家每库存一吨玉米需要支付的补贴费用是275元,但农民拿到手的收购费只有50元,其余都归了购粮企业。


粮食国企 肥了自己 坑了全民


网易评论指出,中国粮食的收购系统,实际上一直由“中储粮”把持。政府将粮食收购费用和保管、储存等环节的补贴都下拨给“中储粮”直属库,这就令中储粮公司掌握了资金的调配权。


此外,中储粮还有权委托其它企业参与收购。评论称,大量国家财政补贴都被“中储粮”与其控制的经纪人瓜分。这些中储粮经纪人付给农民的粮食收购价,往往低得可怜,但农民又不得不卖。因为农民自己拉车到中储粮卖粮,根本入不了库。


《民生周刊》2015年对粮食加工商的采访说,种粮农民如果自己直接向中储粮卖粮,结果“本来一等米非说你是三等米,或者说你水多,把收购价格压低,农民还要考虑来回的运输距离和成本”,干脆直接卖给“中储粮”手下的粮食经纪人图省事。


中国粮食市场常出现“粮贱伤农”的怪象,就是指由于国家向农民收购粮食的价格太低,农民宁可把上万斤的粮食堆在家里,都舍不得卖掉。但最终因为生活压力,被迫贱卖粮食。


如果赶上丰收年,粮食相对过剩,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农民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各种生产和劳动力成本,还要倒贴钱。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有田不愿耕种,耕地荒芜。


《齐鲁晚报》今年1月报导援引农业部经管司副司长黄延信的话指出,粮食不如矿泉水值钱,这不公平,也不合理。他还建议,国家应逐年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


不过,评论认为,不打破粮食国企的垄断,即使提高收粮食收购价格,最后买单的还然是中国的消费者。


分析指出,中国的粮价收购与补贴政策体系的缺陷,以及粮食国企的垄断,肥了粮企,坑了全民——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粮食补贴没有到农民的手中;农民没有因为粮食销售价格高而增加输入;消费者也没有因为农民低价出售粮食而受惠。收购价和销售价之间的巨额利润,都留在了粮食国企的手中。 

    来源: 张天宇 责编: Kitt

    上一篇: 粤茂名书记被双开 审查时间比李春城多8个月

    下一篇: 刘云山再搅局 《环时》威胁武统台湾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