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陈某声称在某超市买的菜籽油里面发现一只死老鼠,便狮子大开口,提出20万元的索赔。后经调查发现:老鼠是陈某故意放进油桶后蓄意敲诈,而且此前屡次得手。但油桶没开封,老鼠是怎么放进去的呢?
老鼠是怎么进去的? 查到的一件“专业”设备是关键
37岁江苏人陈某称其3月20日购买了两桶菜籽油,回家后发现油里有只死老鼠,于是到超市“讨说法”。
据大陆媒体报导,超市工作人员检查了这桶“出问题”的菜籽油,发现该桶菜籽油的瓶盖确实完好无损,没有拆封过的痕迹,而在菜籽油的桶底,还真有一只小老鼠,皮毛光泽,看上去很完整,于是立即联系了生产该品牌菜籽油的厂家。
厂家代表查看了陈某所购买的油,确认该油桶没有开封的痕迹,以为确实是自己的产品出现了问题,于是与陈某协商赔偿事宜。谁知陈某要求赔偿20万元,厂方不接受。
在协调的同时,厂家在公司展开自查,反复调查中发现,瓶子里根本就不可能掉进老鼠,于是心里有了六成的把握。之后,厂家报警。
调查发现,在陈某住所发现了一把热风枪。而热风枪的功能是:利用发热电阻丝的枪芯吹出的热风来对元件进行焊接和摘取。警方推测,陈某很有可能使用热风枪将油桶的整个瓶盖完好无损地取下来,然后将买来的老鼠放进去,再趁热将塑胶瓶盖重新装回去。经过实际测试确实看不出动过油桶盖的痕迹。
在三月中旬,江苏常州就有两起类似事件的报导。两家中招企业分别是一家小型超市以及一家药店。
江苏省常州当地媒体曝光的两起消费案件中,陈某竟然都是当事人,一起是去年12月,在果汁里发现死老鼠,还有一起是在药酒里发现死老鼠。这两起消费纠纷让陈先生分别获赔2万多和3万多。
职业打假成大陆新兴的行业
据大陆媒体报导,职业打假人杨连弟接到“线人”发来“北京百盛购物商城太阳宫店超市糕点柜台或有过期食品”的短信提示,随即前往柜台。经仔细查找,他发现标价118元/盒的“南腿”四方盒糕点的生产日期为2016年1月5日,保质期为60天,已过期数天。随后,杨连弟一口气把八盒同品牌糕点一股脑放上购物车、奔向收银台、交款944元、开具发票⋯⋯
之后,杨连弟迅速找到商家,开始“唇枪舌剑”的索赔博弈。经过质疑、扯皮、讨价还价等道道关卡,杨连弟依靠丰富的打假积淀最终获得约十倍赔偿金共9400元。
1995年,22岁的青年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12副假冒索尼耳机,并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赔偿,从此走上职业打假道路——这是中国民间打假的开端,职业打假人王海迅速引起关注和效仿。
随后无数个“王海”奔向中国各地的商场、市场,几乎每一个主要城市都会有一两个标志性的“职业打假”人,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黑幕被曝光、知名企业陷入“造假门”。
这些年,“职业打假”人已成为一个行业。现年42岁的王海有四个打假公司,他透露,去年的打假成本在400万左右,总索赔额理论上有1000万。
“职业打假”人打假以盈利为目的,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人没有什么差别。商人制假售假是犯罪行为,一旦东窗事发将受法律的严厉制裁,而这正是打假人盈利的利器。
3月29日,大陆媒体刊发一篇《争议20年:职业打假何以经久不衰?》的评论文章表示,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太多且缺乏严密监管,才给了“职业打假”生存的土壤,正是法规的落实没有扎根才给了“收钱噤声”一个畸变的空间。
文章说,“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打假行业’缺少制度规范,职业打假人也缺少起码的自律。打假人‘收钱噤声’很可能会纵容企业继续造假售假,涉假商家与职业打假人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甚至可能变成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同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