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两会目前正在北京举行,港媒《南华早报》日前借“文革”50周年之际,重提邓小平“防左”告诫,点出中宣部最近误导意识形态,与中纪委唱反调后,《南华》的新浪官方微博疑似遭封,同时被认为是习近平女儿习明泽开办的神秘账户“@奉命归囯”也遭封杀。
今天(3月8日),大陆网友发现,香港南华早报的官方微博帐号无法浏览,疑似在7日晚间遭封锁,引发外界揣测是否是因报导踩到红线才“被消失”。同时,希望之声记者今日试图点入“@奉命归囯”微博时,网上显示:抱歉,未找到“@奉命归囯”相关结果。
任志强事件令两会噤声 港媒:北京应看穿左派计谋
习近平3月突然对党媒三大媒体调研,讲出”党媒姓党”后,有中共红二代背景的网络“大V”任志强(网民称之任大炮)发微博:“人民政府啥时候改党政府了?花的是党费吗?”等质疑言论。在言论自由的西方社会,这本是一场不同观点的公开辩论,刘云山却别有用心的拿来大做文章。
刘云山利用其掌控的中宣部旗下的众多党媒、官媒、社交媒体万炮齐发,针对任志强微博质疑“党媒姓党”的言论,展开“文革式”的攻击,并给其扣上“反党”大帽子后,持续不断地炮轰。有分析指,这是刘云山向任志强的好友王岐山发难。
随后,3月初中纪委网站刊登了一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文章,文章的开头引用习近平的讲话,一些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处罚,几乎都谈到班子内部监督不够,说没人提醒我,如果当年有人咬咬耳朵,也不至于犯这么大的罪。小问题没人提醒,大问题无人批评,以致酿成大错,正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啊!外界认为中纪委刊登的这篇文章实则是王岐山的意思。
海外媒体《明镜邮报》这几天连续刊登中宣部与中纪委在任志强事件上较量的内幕,迅速在中共内部流传,并称“各界纷纷怒指中宣部系统是在重演文革”。
几个月后,“文革”50周年将至。港媒南早报3月7日报导称,北京当局很可能会试图淡化这件事,但左派影响并未消逝。实际上,近年左派思想有复苏的现象,其追随者利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贪腐猖獗、贫富悬殊等,与国企、法治、制度化管治等改革唱反调。
报导指,北京领导人应该看穿这些左派人士的计谋,重温邓小平的“防左”智慧。上周开幕的年度“两会”是一个发出积极信号的好机会。
财新网力挺舆论监督
50年前1966的夏天,中共党魁毛泽东发动了中国史上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整人”运动持续了长达10年,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十年文革到底迫害致死了多少人,直到目前仍是“国家机密”。此前,学术界和新闻界有过多种分析报导。据说,叶剑英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披露:“文化大革命”中,死了2,000万人,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但至今无法证实。
十年文革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报导称,十年动荡中,激进左派意识形态走到极端,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文革之后,中共领导层常常注意对党内外的左派影响保持警惕。前中共最高领导人邓小平 1992年在南巡中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报导称,更令人忧虑的趋势是,左派思潮和理论家们现在更进一步,在公共场合以党的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形象示人,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受约束地向任何与他们的意识形态立场相异的个人或事态发起猛烈抨击。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明显是要让领导层陷入窘境,并将领导层往他们那个方向推。
最新的例子就是针对任志强的口诛笔伐。这位退休的地产商只是对习近平提出的”官媒姓党”提出疑问。各种评论批判任志强是“反党”、是西方势力的代理人,还有其他一些在“文革”时期很常用的政治标签。在当今这个社会和文化都多元化的时代,“文革”时期的政治语言尤为刺耳。
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亲近王岐山的大陆媒体财新网近日报导指,从权力的外部监督而言,公众参与、政府公开透明,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等,基本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上而下监督取得很多成果,但是,要想真正将权力关进笼子,必须与其他监督方式相配套。”
王长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制度的笼子至少要有柱子吧,一根柱子怎么可能形成笼子,而且柱子与柱子之间,也需要相互连接,不能孤立存在。”现实却是,很多监督方式还是比较滞后,应该加大力度。但是,哪些是决策权,哪些是执行权,哪些是监督权,仍不清晰,很多权力混在一起,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3月5日在参加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的讨论时,习近平再一次强调了“讲真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共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都表达了广开言路的态度。“坚持求同存异”“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要表达也要倾听,要批评也要谅解” “支持反映诉求提出批评意见。”
有媒体分析指,庙堂之高在提倡批评意见,江湖之远却是一片噤声。连接庙堂与江湖的中间环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积重难返的官僚系统,尤其是宣传系统,便是症结所在。“中国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许多问题和矛盾只能以渐进、改良的方式解决,而不可能选择动荡和混乱。”
不过,问题是,刘云山是否也选择避免“动荡和混乱”,还是更乐于看见“动荡和混乱”。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