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同时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这一天的重要性。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感知此时阴气旺盛,因此仍蜷缩着身体;而与鹿同科的麋也在此节气逐渐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庆贺冬至的习俗。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潮汕有句民谚是“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说外出的人无论如何,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拜神,不然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因此这一天的仪式也很隆重,人们要备齐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再吃个团圆饭。

苏州人每到冬至夜,要挂喜神像,拜祭祖先。小辈还要穿新衣到长辈处拜谒,又称“贺冬”,礼俗基本和过年一样。这一天要喝一年只做一次的冬酿酒,又叫做“酒娘“。这是由米酒和桂花酿制而成,看着那金黄的色泽,闻着有桂花的幽香,入口又是一阵绵甜,好不怡人。


旧时上海人家有句俗语,“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南方人们会用糯米粉搓成面团,包上各种馅料,揉成一颗颗汤圆。一碗甜甜糯糯的汤圆下肚,再喝上一口随锅煮出的甜汤,比山珍海味还更美。“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在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团圆,也寄予我们对幸福的期盼。北方则会吃饺子,因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也是养生的最好时节,因为中医上认为“气始于冬至”,最宜进补,因此民间会在冬至这天吃羊肉。吃羊肉的习俗相传是从汉代开始,因为汉高祖刘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特别鲜美,因此民间也开始纷纷效仿,逐渐形成风俗。

在这个幸福美满的节日里,在中国的东南西北方,人们会吃不同的食物。不管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江南的赤豆糯米饭、江西的麻糍,每一碗热气腾腾,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