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末,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社保不是万能的》,批判了中国人依赖政府社保是“认识上的误区”。在社会舆论正关注中国社保缴费率节节升高的时候,这样一篇文章迅速引起了巨大争鸣。
《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引起争议就在于一句 “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社会保险是万能的,能够无限度地满足所有人的养老需求”,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小时候学过“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各尽所用,各取所需”,大概还不至于认为社保可以“无限度地满足”需求。
因此,问题所在恐怕不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而是《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所说的“现实很骨感”:
“十一连涨”后的养老金不能很好地满足老人的生活所需,即使是保障水平最高的北京,每月3000多元的企业职工养老金花起来也必须精打细算,更不要说1.4亿只能领到基础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了。”
“2013年我国有19个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计1702亿元”,“全国层面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连续3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养老保障水平继续提高的潜能正在下降。”
“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保险占“大头”的情况不同,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40%是由社会保险负担,40%依靠企业年金,20%依靠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总结一下上面三段话:现在的养老金不够花,未来还会少,大家要另谋出路。
情况真的像文章说的那样糟糕吗?我们要看更多数字的话,就会发现,现实岂止文章说的“骨感”,简直已经到了严峻的地步了。
2014年底社科院发布的一份《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而在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团队做出的资产负债表测算结果则显示,2023年城镇企业职工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将出现收不抵支,2029年累计结余将耗尽, 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到80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1%。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表示: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体制不改、机制不转、政策不调整,缺口是必然的”,“不是一星半点的缺口,而是巨大的缺口。无论是用新标准还是用老标准衡量,我国都是未富先老。解决养老难题要及早谋划,谋划晚了再行动,付出的代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