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ali)
中国古人经商历史悠久,其指导思想充满哲理与智慧,仍为今人发掘利用。以下是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有的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付诸实施。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阐述地形对作战之重要,商场如战场,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因此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秦国灭赵以后,实行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的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也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著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四、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五、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对待商品要做到 “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六、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将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出奇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