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由中共高层在11月的财经会议上首次提出,随即成为近期的一个新热点。许多人也许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按照传统思维,扩大市场消费,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是各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政策重点。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历了从物质供应极度匮乏到供给过剩这一完整的过程,只不过这一过程比欧美国家在时间上缩短了几10年。发展至今,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高企等经济下行因素全面爆发,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从各方面分析来看,如果不在经济结构上有实质性的改变,不经历经济转型的痛苦,那么未来几年,也就是十三五期间经济会继续下滑,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与国内经济经历寒冬相对应的却是中国游客在海外疯狂购物热潮,相关报导多次见诸报导及网络。
以日本为例,今年前10个月,中国大陆赴日旅游的人数达到42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平均每4个游客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预测,2015年中国大陆赴日游客总数有望达到创纪录的500万人次。为此,日本的商家乐开了花,中国游客“暴买”成为今年日本的流行用语。
除了奢侈品等游客喜爱的产品以外,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中国游客将平常不起眼的(智慧)马桶盖一下子买断了货。实际上,智慧马桶并非日本人的发明,最先的专利来源于美国。善于借鉴创新的日本人经过改良,加入了加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正是这种改良,吸引了中国游客大买特买,日本百货店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为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通过了解,才揭开了谜底。有游客说:我来自南方的小城市,这次也是首次出国去日本旅游。觉得智慧马桶确实好,方便卫生。我们那里根本没有这种产品。我告诉他:北京上海10几年前就有了,品质、价格与日本也差不多。他听完后惊讶不已,以前从来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再说了,我相信日本的产品,品质一流!除此之外,遭到狂购的还有大米、麦片等日用品。可见在经济下滑,产能过剩的今天,中国人的购买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人们的需求依然强大。不是没人买,而是商家的产品品质是否值得信赖,是否真正的能否满足大家的需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也难怪高层近期多次提到“供给侧改革”了。一方面,是现有商品的升级换代,也就是创造品牌、名牌。没有需求的,要通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创造出需求来;另一方面,过剩的产能去产能化,改变过去那种当厂家产量过剩、面临亏损、人员下岗时,政府不能见死不救,从而忽视了经济规律,伸出援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挽救濒临破产的所谓“僵尸企业”,错过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以至于积重难返,面临更大的困境。
今年以来,中国央企(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之所以还能活着,是靠著出卖资产及政府补贴勉强维持。截止到今年三季度,306家上市央企及其旗下的子公司,出现亏损的公司达到67家。由于出现亏损的企业多数为传统行业,在近几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通过自身努力已很难改变亏损局面。长期来看,破产倒闭在所难免。在这种形势下,高层表态:要去产能化,中国不会搞QE(货币量化宽松);反而多次强调以改革来发展经济。实际上已经明确地告诉这些企业,政府不可能与往届政府一样来施救,宁可忍受经济下滑,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失业等痛苦,也要通过“壮士断腕”之决心来破解经济危机;同时,希望用“供给侧改革”带来新增的市场需求来弥补过剩产能退出的份额,从而在整体经济层面上保持一定的平衡,维持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达到6.5%以上,来实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应该说,这种思路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再好的思路和策略更需要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创造需求,通过创造品质上乘的新产品扩大消费,需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这需要从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抵抗国外同行的竞争等等,在体制上动手,在短期内争取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近200年来,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贡献几乎为零,就是因为国家的体制,传统的思维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国家层面上政策缺失,在天灾人祸中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逐步灭杀。很难想像,中国在短期内以现有的条件能培养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柏格等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也只能靠模仿他人,生产“山寨”产品度日。中国现今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但仔细观察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屈指可数,就连中国国内媒体热衷报导的国产C919大飞机也只是多国产品的拼装货。此种背景下的产品升级换代最多也就是缩短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而已,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与去产能化同时并行,思路可取,风险却无疑是巨大的。一旦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又没能救助现在面临困境的企业,那么经济停滞,失业潮爆发,收入下降,国家由此会陷入困境,陷入类似日本过去20年的低增长的漩涡之中。可见,通过此种方式解救经济危机,更像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赌局,前景实在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