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慧
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过年期间贴春联更是华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每逢中国新年,地无论东西南北,人不分贫穷富贵,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
小小的一副春联,看似平凡,却承载了华夏文明,既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流传著不少与春联有关的奇闻雅事,细细读来,饶富趣味。
春联的前身是桃符
春联,起源于桃符,又称为“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出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与企盼,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那么,什么是桃符呢?这得从《山海经》里一段关于鬼域世界的描述说起。
据传,鬼域世界里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座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著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捉住,并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都很畏惧神荼、郁垒这两个神人。
后来,人们就流行起在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名字,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为“桃符”,也就是春联的前身。
最早的春联
西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要算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了。自孟昶题春联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开来。
不过,将“桃符”称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不料,初一太祖微服出巡时,看见一户人家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知道后,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由于朱元璋的提倡,使得题春联的风气日益兴盛,并形成了至今历久不衰的风尚。
春联趣话
提到春联趣事,有一位不可不提的大人物,那就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有一年,王羲之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当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提笔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极为世人所景仰,因此,此联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禀报后,王羲之又提笔写了一副春联:“莺啼北星,燕语南郊。”再让家人贴出去。谁知天明一看,又被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都贴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的,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半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让家人先张贴于门口,果然,夜间又有人要来偷揭,可看见联语写得不吉利,不适合张贴,便走了。
初一早晨天一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