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予: 从影帝到 家具收藏家 (下)
2019-02-14

(接上期)
这张床原本是被一个美国人买了去。那个美国人娶了一个中国太太,美国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在一张石头床上。他太太就带他到梁广平那儿,挑中了这张床,交了定金后就回美国了,约好三个月之内给他发货。那年美国发生“911”事件,结果买主不幸遇难。这床阴差阳错又留在中国了。按合同规定,可以重新出售,梁广平就把这床从库房搬来摆上,他刚摆在那儿,张涵予就进门了。他看到床没走,自然很高兴,当下就决定要买,可一下子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就先交了5000美金定金。剩下的钱怎么办?张涵予说:“玩命去挣钱,分了好长时间才给完。”之后,北京万干堂堂主刘传生出版的《大漆家具》和《凿枘工巧》书里,以及2012年在中华世纪坛展览的“中国卧具展”,都曾将这张床收罗在内。

多年来,张涵予已养成了一个习惯,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先到旧货市场逛逛,看看那个地方的行情。即使到了偏僻乡镇,也会凭著十几年玩老家具的经验搜罗一番。

“盯”上文玩

明清家具收藏时间一长,张涵予似乎又开始不满足了,这次,他“盯”上历代的文房器玩。

历史上,很多文人与石头都有一段缘分,像米芾拜石、苏东坡咏石、宋徽宗倾尽举国之力搜罗奇石,都曾在文坛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更多的文人将石头置于案上,每天观赏把玩。这种文化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为什么一块石头能够得到如许人的青睐?张涵予解释道:“因为石头取之于自然,是山水的浓缩、是情怀的寄托、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对于张涵予本人来说,他尤其喜欢灵璧、太湖、英石,每当新收了“宝贝”,都迫不及待地与友人品评一番,有时还会因为某些观点的不同,“争执”一场,甚至年三十晚上也不放过。

龙年除夕,张涵予和王朔、马未都、陈丹青等人在冯小刚导演家聊天,他把刚收的一块带底款的明代英石小山子,拿出来给大家品评,还兴致勃勃地引用了西方人对中国文人赏石的评语:“能量的核心,地球的骨骼。” 没想到,王朔当时就反驳了,认为“能量”是没有核心的,“地球的骨骼”倒还准确。 这一疑问,让张涵予对“能量”一词警了心,他解释道:“『能量』可能包含的是文人的一种情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能量。” 王朔紧跟著说:“那就应该叫『情怀的核心,地球的骨骼』。” 张涵予当下表示赞同,争论终于“和解”了。

在张涵予的文房山石藏品中,他尤为喜欢的有两件,一件是在嘉德拍得的瓷雕山子;一件是在保利拍下的仿元代漆器剔犀的紫檀香盒。值得一提的是紫檀香盒,原是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文征明“停云馆”书斋的雅玩,后传到宫中又经乾隆皇帝把玩许久。在张涵予心里,这个香盒不是多少钱所能涵盖其意义的,其真正的价值与文征明这个人,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所处的时代相关,所以,张涵予坚持拍了下来。

捡漏和打眼

对于玩收藏的人来说,他们津津乐道于捡漏的故事,也期待“奇迹”有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运。正如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喜欢上收藏以后,张涵予经常会与圈里的朋友交流,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他慢慢悟出来,真正的老东西,有一种气场。这个气场跟新东西是不一样的,它闪烁的光泽、散发出来的味道、给人的感觉,传递出来的气息都不一样。大概六、七年前,凭著这些领悟,他捡了个大漏。

有一天早上,张涵予去逛潘家园,在地摊上看到了一个黄花梨的插屏,非常精美,它的气息和味道,在散著的众多瓶瓶罐罐里,是那么“鹤立鸡群”。他紧张急切又强压抑著,与老板交谈起来。老板著急用钱,且认定只是草花梨,只要价两、三千,张涵予没还价赶紧买下来。那是非常完美的一个插屏,上好的海南黄花梨,张涵予判断应该是康熙年间的,至今还珍藏在他的家中。

捡漏自然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事,而打眼也是在所难免的,从事哪一行业不需要交一点学费呢?张涵予如是说,也从不忌讳与人分享他的打眼经历。

有一次在湖北,经人推荐,张涵予买了一大堆漆器。那人说,错不了,全都是战汉脱水后的漆器,后来张涵予找专家看过,还专门去湖北博物馆了解,被证明不过是高仿罢了。是当地博物馆退休工人的高仿,他们掌握了修复漆器的技巧,用出土的楚国棺木做木胎,做出来的东西就像脱了水的。张涵予说:“买这些东西,我就上了没有文化的当了。你可以先看看书啊,国家脱水一件器物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大概费用是五万块,用脱水机一层一层地来做,那么,他才卖你一、两万,怎么可能?”事后他总结到,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自己要有理论知识、要学习、要看书,然后才会心中有数,才不会买到仿制的东西。

痛并快乐著

被问及收藏对自己的影响,张涵予说:“那就是痛并快乐著。”

他解释道,“痛”,其实所有搞收藏的人都有体会,那就是永远都没有钱,永远都捉襟见肘。有时候看到几件东西买不起,实际上可能卖两件手里的藏品就可以换来了,可张涵予不行,就是舍不得。所以,老在为钱的事情发愁。有时候就借钱去,有时候不得不忍痛放弃一件东西;有时候买了一件东西,贵了,回来又纠结著,是不是退了;有时候想著,还需要再买吗?有时候遇到一件好东西,几天都睡不著,老想著……

如此纠结的心,直到发现有好东西而又有能力可以买下,将要去买的时候,才前所未有地舒展开来。张涵予说,那是最幸福的时刻,感觉马上就来了精神。

“痛”与“快乐”的极致体验,牵扯著张涵予,也让他更加明白,收藏于自己不是演戏生活之外的“调剂”,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情结”,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至于藏品将来的归宿,留给后代还是捐出去?要捐的话怎么捐?这些问题张涵予都没有想过。他说,一想快乐顿时就没有了。现在,他只享受其中。养眼、养心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

张涵予有一大帮收藏圈的朋友,像马未都、曾小俊、张金华、刘传生、黄玄龙,都是他的座上宾。闲暇时,他们经常聚会,品普洱、玩家具、欣赏文房器玩……他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将来条件成熟时,也能够像很多欧洲私人博物馆一样,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而眼下,他自谦地表示,还只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但他依然很陶醉,乐此不疲。


图说:2007年的张涵予 (Wikipedia  CC BY-SA 3.0)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艺术论坛】中国画原论(二):写意画的由来与误区

    下一篇: 慢慢享受古玩收藏:是一种境界